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古村“千村一面”怎能留得住鄉愁

2016-11-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體: ]

近日,一場以“何去何從”為題的“中國傳統村落國際高峰論壇”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諸多專家和學者。在已經建立名錄的幾千個傳統村落中,馮驥才發現,“千村一面”的發展趨勢正在形成,空巢化和旅游化成大問題,“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態的特色和活力,傳統村落的保護將無從談起,留住鄉愁,也將是一句空話。”(據《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傳統村落的消失十分迅速。相關調查發現,在長江、黃河流域,頗具歷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藝術研究價值的傳統村落,2004年總數為9707個,到2010年銳減至5709個,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另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數據,在過去幾十年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村落大量消失,現存數量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專家估計,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現存不到5000個。

  為此,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計劃用3年時間,使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如今,3年期限將至,傳統村落保護并未取得明顯效果。這其中有地方政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的問題,也有缺乏對古村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入研究,古村保護意識淡薄、保護理念不正確,造成古村保護和利用的隨意和無序,出現簡單化和趨同化傾向的問題。無疑,“千村一面”現象即是由此造成。

  有文化學者痛心地指出,一些傳統村落,出于旅游或搞建設的目的大肆開發,填土、造景、設纜車、建旅館、砌橋鋪路、開餐廳,而傳統化的質感和歷史記憶的內涵卻被徹底犧牲,直到完全“死亡”為止,這種殺雞取卵的方式,使傳統文化成為地方盲目發展的祭品。

  傳統古村落的一磚一瓦,都保留著先輩對建筑和生活的智慧和熱愛,古壁畫、古匾額、古雕刻以及剪紙窗花,無時無刻不向后人們昭示著我們民族源遠流長、不折不撓、堅韌長存的滄桑記憶。這樣的傳統村落,傳承著我們的歷史和文脈,承載著我們濃濃的鄉思和鄉愁。因此,保護古村落便是保護我們傳統文化的永續發展。而一些地方對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不當,無疑是對古村落的二次傷害,加快了傳統鄉村文化的衰落。諸如傳統村落在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千村一面”現象,還如何讓人覓得鄉愁?

  被稱為“古村落保護斗士”的馮驥才曾有如此痛徹的感悟:“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保護傳統古村落,保護我們的精神故園,別讓“千村一面”成為鄉愁之愁,需要我們在科學地保護和發展之間做好平衡,盡最大可能保留真實的村落樣式,留住我們心靈的凈土,文化的根脈,鄉愁的依附,不讓我們與歷史、傳統造成更大的裂縫和距離,遺憾地留下更多的“文化空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