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記者姚潤豐)幾乎不敢去談身邊的水,只因這個話題太過沉重。當3月22日第15個“世界水日”和第20個“中國水周”來臨之際,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再次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和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一個不能回避的難點,水資源短缺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貧水國無法回避的世紀挑戰。
“水危機”困擾大江南北
盡管孕育了中華文明的長江和黃河依然奔流不息,盡管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興建了水庫8萬多座,總蓄水能力達5000億立方米,加上無數引水、抽水設施,使全國供水規模從1000億立方米增長到5800億立方米。但是,今天的中國卻不得不面對被聯合國認定為“水資源緊缺國家”的現實。
(資料圖片)
“水多了,水少了,水臟了,水渾了”這是目前我國水利部門不得不面臨的“四大難題”。水多:洪澇災害仍是部分地區發展的心腹大患。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發生大洪水。水少:供給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較多,造成了河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水臟:水環境污染等。水渾: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也包括沙塵暴問題。
資料顯示,我國擁有的淡水資源總量低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計算,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我國水資源整體分布特點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全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由東南的超過300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少于50毫米。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以北)面積占全國的63.5%,人口約占全國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資源僅占19%。其中,黃河、淮河、海河3個流域耕地占35%,人口占35%,GDP占32%,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7%,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57立方米,是我國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
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分析認為,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將近400億立方米,相當于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倍。而“十五”期間,全國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全國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較嚴重缺水的有110座。
經濟發展難以承受水資源承載力之短
進入3月份以來,南北各地喊“渴”的消息不斷傳來,春耕生產正面臨著嚴峻的水資源制約,“供水危機”的警報頻頻拉響。
盡管水資源缺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水資源承載能力問題卻認識不足。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表示,在生產和生活領域仍存在嚴重的結構型、生產型和消費型水資源浪費現象,尤其是當前很多地區粗放的增長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業無情地吞噬著日見“瘦弱”的水資源。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很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論證中幾乎沒有節水內容,一些地區不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盲目、肆意發展,造成了當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惡果。
“一方面存在嚴重的缺水問題,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汪恕誠說,全國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如以色列)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2.5至3.0公斤。目前我國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5%,而英國、德國、法國、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工業水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