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政府、社會單位能提供的服務聚到居民家門口;60項日常需求步行15分鐘搞定
一種特別的“圈”,正在京城大大小小的社區落地生根。在這個圈子里,家電維修、洗衣買菜、交水電費、娛樂健身……60項日常生活需求,步行出家門15分鐘就能辦到。
這就是“一刻鐘社區服務圈”。作為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它將政府、社會單位能提供的服務,都聚到居民家門口。年內822處這樣的“服務圈”將遍布大街小巷。到“十二五”末,“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將覆蓋全市六成以上的城市社區。
昨天,走進西城西長安街街道的義達里胡同口,抬眼便看到24小時社區服務站——睦鄰之家。不到5平方米的小屋內,雨傘、氣筒、輪椅、手電、血壓計等便民物品一應俱全。
“水暖維修、停車管理、公共環境治理、胡同綠化養護、治安防范、鄰里糾紛……這些涉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在睦鄰之家的服務范圍內。”“睦鄰之家”負責人王立軍說:“我們設立了24小時熱線電話隨時為居民提供服務。”
與“睦鄰之家”相隔不足20步,是個寬敞的四合院,院里紅柱灰瓦,蓋起了一棟三層小樓——這是剛剛修建一新的義達里社區服務站。700多平方米的服務站內有“健康小屋”免費給居民做些日常體檢;有“群藝空間”讓居民百姓在這里發揮特長,享受娛樂;同時還建立了“連心橋”為居民解決日常的法律糾紛……每天,這里都會服務100余人次。“有事兒就奔這兒來,出門5分鐘就到,咨詢、交費、辦手續,全齊。”居民董新昌掰著手指頭細說便利。
義達里正是“一刻鐘社區服務圈”便民的一處縮影。便利從何得來?
2010年,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便深入居民群眾中開始需求調查,看看社區到底“缺什么”?很快,當前居民群眾最關心、最急需的社區就業服務、社區社會保障服務、社區社會救助服務等10大類60項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被梳理出來。
需求有了,怎么滿足?市商務委、科協、民政局、公安局……十余部門通力合作,投入上千萬元,將服務的觸角直伸向居民家門口。
西城區投入上百萬元,推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0余個駐區中央單位向社區開放了食堂、老干部活動中心、展覽室、體育場館等場所,有效緩解轄區老人就餐難、停車難、社區活動場地不足等問題。
石景山區投入專項資金實施了160余個便民工程項目。大興區在各街道建設999社區綜合服務站,廣泛開展醫療急救、應急培訓等便民服務。
海淀則通過改造盤活舊資源,千萬百計為居民提供便利。東里南社區服務站就是在原門球場的基礎上改建而成,服務站里辦事大廳、早教室、老年餐桌、閱覽室、舞蹈教室、樓頂門球場……應有盡有,居民進來辦事、健身兩不誤。
今年,這樣的“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會新增200處,總數達到822處。而到了“十二五”末,“服務圈”將覆蓋60%以上的城市社區,越來越多居民將能享受生活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