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北京打響治理“大城市病”攻堅戰

2016-01-25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嚴控2300萬人口紅線、關停退出上千家污染企業、加快城市擁堵綜合治理……記者從正在召開的北京市“兩會”了解到,提交審議的北京“十三五” 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北京未來五年的奮斗目標。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北京 打響一場治理“大城市病”的攻堅戰。

    疏解,以產業帶動人口

    自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近兩年來,北京把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作為“牽牛鼻子”的重點工作來抓。

    “重新調整產業和功能空間布局,以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是解決問題的方向。”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22日在北京“兩會”上表示,“大城市病”突出的根源在于城市承載了過多的功能和產業。

    新的目標已經確定。在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北京市市長王安順指出,未來五年,北京四環路以內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專業市場將調整退出,部分公 共服務機構、行政企事業單位有序遷出。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要比2014年下降15%左右,使“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有效緩 解,首都核心功能顯著增強。

    僅50余平方公里的西城區,聚集了近130萬人口。這里還是全國三甲醫院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大量全國各地的就診者涌入。西城區區長王少峰說,作為首都核心區,西城區將確保2016年常住人口規模比2014年底減少3.9萬人。

    “未來將按照城市核心區、城市郊區、京津冀地區三個層次,對產業和功能進行空間調整疏解。”盧彥介紹,北京50多家醫療機構已與河北百余家醫院開展合作,方便患者在當地就醫,推動功能疏解,減輕北京壓力。

    此外,隨著低端市場和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企業的淘汰退出,北京獲得了更多“高精尖”產業集聚空間,持續釋放的新動力,將給治理“大城市病”提供堅實保障。

    生態,探索綠色“加減法”

    嚴格落實節能減排,大力做“減法”的同時,未來五年北京將提升生態環境容量作為重要任務,努力做好“加法”。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發布修訂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累計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1000余家。同時,重拳治理大氣污染,壓減燃煤近1400萬噸,核心區基本實現無煤化,超額完成了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

    在各項污染排放不斷減少的同時,北京城市生態空間正大幅增加。過去五年,北京市完成平原地區造林105萬畝,新增城市綠地4850公頃,森 林覆蓋率、林木綠化率達到41.6%和59%。全市還實施1460公里中小河道整治,永定河“五湖一線”成為首都的一道亮麗風景。

    不少低端市場騰退后被改造成公園綠地,改善人居環境。以朝陽區的西直河石材市場為例,這里曾是北方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如今這個占地170公頃的石材市場已基本騰退完畢,超過80%的土地將進行綠化。

    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于建華介紹,與2012年相比,北京市空氣細顆粒物濃度下降了15.8%。2015年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 6.2%。2016年,北京市還將對400個村進行煤改清潔能源改造,完成3000蒸噸左右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提升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

    未來五年,北京市提出嚴格完成國家規定的PM2.5減排指標,新建城市綠地400公頃,新增造林16萬畝,還將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構建涼水河、大清河等濕地帶,恢復濕地8000公頃,并實現新增濕地3000公頃,大力提升生態環境容量。

    治堵,“雙向”用力綜合施策

    擁有560余萬輛機動車的北京,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治堵挑戰。在限制小客車使用強度的同時,北京一直不斷加大公交、地鐵和道路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雙向”用力、疏堵結合。

    北京市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表示,北京市將推進交通管理“一攬子”立法,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包括調整限購限行措施、停車綜合整治、試點征收擁堵費等一系列措施正在研究制定。

    同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在不斷加強。2016年北京市將繼續加大建設力度,確保2條新地鐵線開工,推進15條在建地鐵線路建設,并 完成100項疏堵工程。記者從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獲悉,2020年北京將分40線、段,建成線路總長逾981公里的地鐵線。

    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表示,從通州到城市中心,每天有近20萬人在路上。通州建設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給交通建設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一批新的交通線路將同步開工建設。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