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正在修訂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表示,此次總規修訂是“增量”規劃首次向“減量”規劃的改革,要遏制“攤大餅”發展,全市將劃定“兩線三區”,70%的市域面積都將列入生態紅線區,劃定城市增長剛性邊界,嚴控建設用地。
生態保護紅線區將占市域面積七成
“兩線三區”即在全市范圍內劃定城市增長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將市域空間劃分為生態保護紅線區、集中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三大區域。
生態紅線區約占市域面積的70%以上,涵蓋維系本市生態安全底線、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山區、森林、河流湖泊、基本農田等現 狀生態資源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重點公益林等法定保護空間;集中建設區約占市域面積的16%;生態紅線區和集中建設區以外區域為限制建 設區,涵蓋集體建設用地(城鄉結合部和遠郊農村地區)、少量分散城鎮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
王飛介紹,原則上本市的生態紅線區面積將只增不減、生態功能不斷提升,遠期全市生態紅線區比例提高到75%左右,區域內禁止與生態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
增長邊界外不新建大型項目
作為城市發展剛性約束紅線,北京的城市增長邊界將中心城、新城、鎮中心區、獨立城鎮組團、重點功能區的集中建設區劃入,初步劃定集中建設區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16%。
中心城是指四環路范圍左右的中心地區及清河、北苑、酒仙橋、東壩、定福莊、垡頭、南苑、豐臺、石景山、西苑10個集中建設組團。而新城規劃集中建設 區則是指順義、通州、亦莊、大興、房山、門頭溝、昌平、懷柔、密云、平谷、延慶。重要城鎮組團,指的是北京新機場地區、海淀山后、豐臺河西集中建設地區等 區域。
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增長邊界以外,除了部分必要的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原則上將不再進行大型城鎮建設項目選址。
北京總體規劃首次“減量”
過去多年,北京的總體規劃都是擴張性規劃,用地規模和人口規模都是增長的規劃,此次總規修編一個主要方向是由擴張型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城市結構的規劃,這是歷史上首次由“增量”規劃向“減量”規劃的改革。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為實現“減量提質”,本市已確定了多個硬指標,2020年及遠景常住人口2300萬的控制目標;到2020年城鄉建設用地規模要減到2800平方公里以內,到2030年要減到2600平方公里以內,保證平原地區的建設用地從超過45%降到40%以下。
個案
城市副中心建綠隔避免“攤大餅”
7月16日,本市啟動向國際征集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方案,預計年底前完成。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副中心有6處地 區需要做詳細城市設計,包括原通州商務園、運河商務區、位于通州的五河交匯處、位于大運河通州段中間位置的楊坨地區、規劃的行政辦公及生活配套區、東方化 工廠改造區以及張家灣工業區和張家灣古鎮。
“我們在規劃通州的時候,有兩個主要的核心思想,一個是防止攤大餅;第二,通州是相對獨立的,不會和中心城直接相連,連片發展。”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表示,“通州區內部基本上不擴大建設用地。為了防止攤大餅,通州和其他區縣之間都將建設綠色空間進行隔離。”
具體來說,通州部分地區處于北京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內,下一步要大力建設以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為主體的郊野公園環、以北京周邊地區為重點的環首都公 園環,實現城市組團之間的有效生態隔離,防止通州與朝陽、燕郊“攤大餅”式連綿成片發展,既要避免由外向內攤大餅,也要避免由外再向外攤大餅,處理好通州 與外圍城鎮如燕郊、香河、大廠等地區的空間關系,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