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工人正掃描尼思哈的石碑。
房山是本市文物大區,素有“房山古塔冠京師”之說。然而,該區所存的 野外石刻,因長年日曬及風雨侵蝕,石刻往往字跡模糊毀損嚴重。最近,在走訪了全區25個鄉鎮、95個村莊基礎上,房山篩查出380件保護較好,且歷史文化 價值較高的野外石碑,對碑文、石碑裝飾花紋等進行高精度三維掃描,真實再現石碑全貌,為380件在野石碑建立了數據庫。目前該工程已完工一半,預計7月底 380塊石碑信息可全部采完。
昨日上午10時許,在房山區長溝鎮南甘池村南果園內,記者看到一塊石 碑坐北朝南,碑頂及東西兩側均刻有騰龍圖案,石碑被一龍頭龜背的石獸馱著。石碑周圍已搭好腳手架,碑頂端撐著兩把傘遮陽,一名技術人員正自上而下給石碑粘 一種“圓點”,而另一技術人員則握著一儀器掃描。
現場,房山區文物保護所所長金超介紹,該塊石碑是為清朝尼思哈而立, 建于清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5月20日,螭首龜趺,下承海墁。碑身高、寬、厚分別為294、128及43厘米,上刻“敕建”,碑文開頭寫的是“和碩敬謹 親王碑文”,碑文顯示為順治帝親自寫成。尼思哈卒于1660年,但該碑文沒有明確記載。該塊石碑東側立著尼思哈父親尼堪的石碑,記載著尼堪的戰功。尼堪是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該碑立于順治十二年即1655年6月16日,碑身的高度、寬度和厚度,分別比其兒子尼思哈的碑多出22、13、14厘米。
“粘的那個‘圓點’,是激光定位點,它能為設備精確坐標系。”現場負 責施工的新維暢想公司負責人惠鵬宇介紹,在貼激光定位點前,技術人員需用設備吹凈石碑上的灰塵,貼好定位點后,便可以進行精確掃描,“不僅可以深度掃描出 碑文,也能立體采集碑身上的紋理及底座。經制作之后,文物所有信息可全部立體再現,即使石碑上有看不清楚的文字,深度掃描后也能分辨,最終再現石碑圖 案。”惠鵬宇對比解釋,傳統的拓片技術只能拓下碑文,且拓片所用墨汁易滲入石材內部,不可避免地給石碑帶來傷害。
因該鎮為房山基金小鎮項目所在地,前不久,在該鎮西甘池村東南一戶村 民家拆遷時,也拆出了一塊石碑。記者現場看到,該石碑坐北朝南,碑身東西兩側也刻有龍云,被一龍頭龜背的石獸馱著。令人驚詫的是,石獸獸頭被生生砌在一段 紅磚墻內,石獸露著牙齒,大張著的嘴巴里被抹滿了水泥。“這塊碑是清朝多羅順承郡王簡倫柱的碑,是和旁邊的王爺墳登記在一起,屬于區級文物。”房山區文化 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正考慮如何能將該塊石碑龍頭口中的水泥一點點掏出來,而不會損害文物,“該塊石碑也將掃描建檔。目前,區內所有文物都已實行區、 鎮、村3級保護,每日安排有人員巡邏守護。”
金超介紹,目前380件在野石碑現場取樣工作已完工一半,今年7月底 前可全部完工。在對現場取樣的大量數據予以分析、制圖、色彩還原和數據錄入之后,集檔案管理、病害分析及三維數字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數據庫即可完工,“該 工程不僅可真實再現這些石碑,還使文物終生具有可追溯條件,萬一丟失,一旦見光,就可直接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