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逛完南鑼鼓巷,走進地鐵站后還能在相似景觀中回味胡同生活的風韻。這樣的場景,將會愈加頻繁地在地鐵軌道交通中出現。記者日前從市規劃委獲悉,《北京地鐵線網公共藝術品規劃》課題已經完成,本市已經確立了58個重點地鐵站點進行藝術化裝修,其中今年即將試運營的6號線、8號線、9號線、10號線部分站點都在其中。
近新如新 近舊如舊
“目前,計劃在今年試運行的幾條地鐵線,已經在進行人文景觀的設計招投標工作。”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于化云介紹,軌道交通站點的藝術化設計,將緊密結合地面的人文景觀情況,選取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往地下延伸。
在這種概念的指引下,6號線將成為“非常好看”的一條地鐵線。
6號線一期從西往東,穿越了白石橋、三里河,經過平安里,抵達北海、南鑼鼓巷,往東一路依次又到達東四、朝陽門、金臺路等地,站點緊鄰公園、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文物建筑,又能將乘客從西往東一路送到CBD商務區。
按照地鐵站點設計與地面建筑、景觀接軌的原則,地鐵站的風格將通過地面建筑來決定。如果接近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地鐵站會選擇接近磚墻灰瓦的風格。于化云說,北京的地鐵線并不會完全復制傳統藝術,地上建筑如果屬于近現代風格,地下就要考慮做一些比較現代、充滿國際藝術語言的作品。整條地鐵的地鐵站最后會成為既體現古都風貌,又有北京性格的設計。
于是,乘坐地鐵由西往東的乘客,就像坐上了時空穿梭列車。從現代商業區穿越到舊城胡同內,品味著北京老街坊的京味氣息,最后來到高樓鱗次櫛比的金融核心區。
據了解,陸續進行裝修的58個軌道交通站點,除了6號線和9號線以外,還包括未來開通的7號線和14號線,這兩條地鐵線站點的設計,也將遵從同一原則。
站點藝術全線網普及
市規劃委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80年代,北京地鐵2號線的4個車站上最早出現了反映改革開放時期人們文化訴求內容的壁畫,開啟了北京地鐵引入公共藝術品的先例。
“然而在隨后的20多年,地鐵公共環境并無太大進展,從車站的建筑模式,室內空間的形式、體量、容積,再到室內裝修形式都沒有太大改觀,到處都保留著最初建成年代的烙印。”一位地鐵公共藝術研究專家說,那些年,地鐵站點的公共藝術似乎斷了線。站內惟一明顯的變化是鋪天蓋地的廣告“走上”墻頭。
這種現象直到近幾年才有了轉變。
“去年最突出的幾條線,應該是采用玻璃藝術的房山線和9號線以及8號線北段。”于化云說。這幾條線路上采用了目前軌道交通設計中比較先進的玻璃藝術壁畫。考慮到安全需要,這些壁畫已經安裝了安全條,雖然安全條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感,但流線型的圖案,還是給四四方方的地鐵站增添了一絲藝術氣息。
“除了已經納入規劃的58個站點,我們在整個新建的線網中計劃推廣公共空間藝術,探討除了壁畫以外的其他藝術表現方式,未來的坐椅、垃圾桶等都將進行風格化的設計。”于化云說。
新聞背后
地鐵設計主抓誰的“眼球”?
在課題完成以前,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壁畫學會對地鐵公共藝術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研。學生分多路對2號線、4號線、5號線、8號線、10號線一期及周邊的近千名乘客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進行了63次直接觀察。其中55.3%的乘客年齡段在26至45歲。
調研結果顯示,乘坐北京地鐵出行重復乘坐頻率為69%,乘客對地鐵公共藝術的體驗特點為單次感受時間較短,表現為單次乘坐關注度為41.9%,平均瀏覽時間為10秒;但重復累計次數較多,總體藝術印象較為深刻。
北京地鐵公共藝術受眾群體的年齡層主要為中青年,占總量的85.6%,且對公共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及較高的精神需求。對于中青年乘客的特點,未來的這些軌道交通站點在設計時將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為目標,通過地域性、民族性、國際性相結合的公共藝術題材選取原則,兼顧做到功能優先、安全耐久、實用設施藝術化。
曾任中國壁畫學會會長的侯一民先生對此表示,地鐵壁畫的內容應突出“北京文化”,中外旅客從生動的北京壁畫上能了解北京古老深厚、生動多彩的文化特色。在工藝上,要以最好的工藝手段,顯示我國當代工藝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