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沈陽“創模”成功。國內外60名市長及代表將疑問的目光落到了沈陽市常務副市長趙長義的身上。趙長義表示,新的目標,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城市。沈陽“創模”成功的實踐表明,只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內在規律,將經濟社會發展同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統一起來,完全能走出一條符合自然生態規律、滿足環境承載能力的城市發展道路,實現經濟與環境的良性互動。
為加快提升沈陽生態環境質量和城市建設管理水平,體現沈陽建設綠色生態城市的追求,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沈陽成功申辦了2006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同時,放大“世博園”的牽動效應,全面規劃區域生態功能,努力營造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實施環境質量全面達標計劃,規劃建設新的綠地林帶和湖泊水系,構筑環城綠地生態圈、東部森林生態圈、北部林草生態圈和湖泊濕地生態圈,建設渾河、遼河兩大生態走廊,繼續增加城市綠地覆蓋率,擴大三環以內水域面積,形成具有生態調控作用的水系和綠地生態系統。
百年環保建成森林城市
經歷過3次城市的轉型,美國的博德市成為一座美麗的花園。市政委員會委員克里斯托·格蕾表示,120年來,市民們對城市一貫重視,使該市成為美國環保業的領袖。
克里斯托·格蕾展示了該市美麗的博德河,“這條河以前只是一條排水溝,但隨著政府不斷從業戶那里購買公共用地,再把它修建成花園。這條河,就是不斷購買公共用地最終連成的河流。”
博德市的魅力,來自于100年來政府穩定一致的政策,該市每年都在有條不紊地建設公共開放地。幾年前,該市通過了公民公決,從城市的稅收里扣稅,以便支付政府購買公共用地的費用。政府委派專家,專門到河流、山區等高山去調研,之后進行規劃。隨著購買地成倍的增多,這座城市真正地坐落在河流與森林之中。在城市里,很不可思議的是,人們可以看到松鼠,甚至熊的蹤影。
隨著博德市環境的變化,這座城市的競爭力不斷增大。這里優美的環境,引來了IBM等企業的入駐,以及全美各個高級的科學研究所,著名的華裔科學家貝寧的研究室就在這里。格蕾女士強調,在博德市公共開放地有很強的參與性,公眾可以在綠地中休閑,進行游玩、自行車等多種活動。這給沈陽的開放地提出一個課題:只有提高沈陽公共綠地的群眾參與性,才能更實質地改變城市居民的生活。
憂患意識促環保發展
“挪威人已經充分認識到全球氣候和污染問題,我們關心的是全球變暖將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影響。”挪威德拉門市巴斯克魯德郡長托·奧塔·卡爾遜,強烈地表達出對全球的憂患意識。從憂患意識開始,挪威開始打造新產品,以便改變地球轉暖等狀況。污染控制和環境保護是一個大的行業而且是一個重要行業。
盡管有豐富的石油等傳統能源,挪威人還是在不斷使用更新的能源。1999年,該郡的瓦達公司就開始建立并經營了風電場,政府出3倍的價格鼓勵風能發電,如今,該公司已成為波羅地海地區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經營商。挪威力圖試驗與推廣多種環保新型能源,例如生物氣化、氫氣能源、燃料電池等。
與此同時,挪威飛速地改造著能源使用系統。德拉門市早在1990年就擁有了第一臺區域供熱設備,使用的燃料為石油和電,1999年,這臺設備改裝成一臺燃燒生物燃料的設備,從去年開始,該市開始使用的燃料為原始林木制成的坯塊。德拉門人仍在不斷地更新燃料,他們又發明了鋸末、坯塊與秸稈合一的新燃料。
“在挪威,我們相信我們仍有時間在人類制造的問題當中拯救這個世界。”卡爾遜表示。不過,隨著挪威人在憂患意識中的努力,該國成為世界新燃料的領跑者。
讓循環經濟有法可依
貴陽,創建中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先行者,擬用5年時間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2050年將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生態城市。
貴陽市副市長趙英民介紹,1998年貴陽成為中國酸雨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但目前貴陽尋找到一條經濟與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捷徑。“經濟為環境努力是外部的,如何使經濟生態化轉型,走新興的工業化道路?創建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是最佳出路。”
每年從財政撥出500萬元用來節約能源,同時,采取政府鼓勵、工業企業自愿、污染強制的措施,大力推廣循環經濟,創建循環經濟生態城市。
2004年11月1日,《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開始實施。制度建設是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根本保障,法律的缺位會導致管理和監督無法可依。以循環經濟的模式建設生態城市是一種新理念,其建設周期長、難度大、涉及面廣,為了保證建設的連續性,必須通過立法規范政府、企業、公眾等的行為,保障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建設工作納入軌道。
趙英民表示,距沈陽獲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貴陽還有5年的時間要走,沈陽成功的經驗可供貴陽借鑒,兩城市在創建循環經濟體系及生態城市方面可以切磋,尋求共贏。
圓桌對話創建世界一流生態城
斯德哥爾摩市副市長卡瑟琳娜介紹,位于波羅的海西岸的斯市目前正通過一種非常民主的圓桌對話的方式,爭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