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東南部的林波波河沿岸,當地的兒童流行玩一種跳棋游戲,從游戲中孩子們認識到鄰河而居的潛在風險,了解了如何防洪抗澇的知識。
如果棋子跳進的格子中標示的圖案是一個經過防洪設計的村莊,或是一條關于搬家至高地的防洪知識,棋子就能幸運地再前進幾格;如果棋子跳進的格子中標示的圖案是濫伐森林、水土流失等導致御洪能力減弱的不當做法,棋子就必須后退6格。
這項寓教于樂的“綠色”游戲屬于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一個大型環保項目的一部分,此項目于6年前林波波河流域遭受毀滅性洪災后正式啟動,旨在用一種簡單而直接的方式昭示發展中國家在適應氣候變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2006年11月初,世界各國代表齊聚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框架下就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展開新一輪會談。
于1997年締約的《京都議定書》確立了2008年至2012年間發達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減少5%的目標。議定書開創了一個旨在向低碳經濟轉變的技術研發激勵機制,從而引導投資決策者采取氣候友好型的生產技術和手段。
《京都議定書》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息息相關。根據清潔發展機制(CDM),發達國家可以向沒有減排義務的發展中國家投資林業和可再生能源等可持續發展項目,從而購買由此產生的減排額度。
到2012年,全球通過清潔發展機制所實現的減排量將達到12億噸,這一數字甚至大于西班牙和英國兩國排放量之和。
然而,發達國家在切實履行《京都議定書》承諾的道路上仍是任重而道遠。他們必須在各自國內有更多作為,同時積極利用《京都議定書》的市場機制。從長遠來看,更大的減排量是大勢所趨。
發達國家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已經使氣候變化不可避免,二氧化碳在大氣中能夠存留200年。因此,整個世界都必須幫助發展中國家吸取教訓,避免他們再犯同樣的錯誤。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框架下,全球最不發達國家已經或正在準備啟動“國家調整行動計劃”。在馬拉維,過去的幾十年中不管是干旱還是洪澇都在強度和密度上愈演愈烈,人們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必須看天氣的臉色行事。
針對濫砍濫伐和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造成河壩被沙礫堵塞的現狀,馬拉維“國家調整行動計劃”還號召在雪利河(馬拉維國內主要水電來源)沿岸大力植樹造林。
隨著對清潔發展機制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調整計劃的項目資金也不斷積累,甚至涌現出社會組織志愿承諾建立一項旨在資助“國家調整行動計劃”活動執行的特別基金。然而,此類資金來源必須不斷發展擴大,以確保此計劃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也能取得積極成效。
事實越來越清楚地表明,在發展中國家的公眾和私人投資能夠得以維持的重要保障之一便是關注氣候變化,但這絕不能成為忽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借口。
據科學家估計,為了保持大氣層穩定,人們必須減少60%~80%的現有溫室氣體排放量。我們必須始終瞄準這一目標而努力。否則,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富是窮,都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需要適應和調整,而我們的回旋余地則只會越來越小。最終,我們的命運將會和林波波河邊的那些孩子們一樣,終生玩著自己的那盤跳棋。
(注:阿基姆·施泰納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伊沃·德波爾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此文是他們為2006年11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