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選購“兔爺”。
一賣空竹的阿姨教小朋友玩空竹。
昨日,陶然亭公園廠甸廟會,老北京叫賣表演。
雪晴滿路是泥塘,
車畔呼兒走不忙。
三尺動搖風欲折,
葫蘆一串,蘸冰糖。
大年初四的小雨,擋不住市民們逛廟會的熱情。昨天,廠甸廟會琉璃廠文市區與陶然亭民俗區游人不斷。有400多年歷史的廠甸廟會,以老北京文化與 韻味聞名。廠甸廟會將老胡同叫賣、抖空竹、天橋雜技等非遺項目,與兔爺、烙畫、皮影等老北京玩意兒和“缸爐”等老字號薈萃一堂。
游客在紅火的春節燈會中,先到火神廟前“踩歲”求得歲歲平安的好運氣,再到古文化街猜謎語、看字畫,學畫一筆猴,寫出一年順。
昨日下午,廠甸廟會指揮部表示,廠甸廟會陶然亭公園民俗區的開放時間為大年初一到初五。前三天入園每天平均有8萬人次,昨日預估人數為5萬人次。最后一天可能形成人流高峰,請前來的游客乘公共交通前往,盡早入園。
胡同里的吆喝喚起老北京記憶
走進琉璃廠東街的廠甸廟會文市區,立即被一片有腔有調的叫賣聲吸引。
“賣——白布頭!它賽過頭場雪,它好似饅頭面兒,你買回去做成衣服,你洗它不掉色兒,搓它不皺邊,再尖的剪刀也剪不穿……”
穿著大花襖、挽著小竹筐,走街串巷叫賣的“生意人”為游客們表演老北京的吆喝聲。臺下游客們也很活躍,靠兒時記憶給舞臺上的演員們出節目。
“來一段磨剪子搶菜刀”、“來一段賣糖人”、“臭豆腐”……在表演隊伍里,年齡最長的已過80歲,最小的只有十幾歲,跟著北京吆喝非遺傳人學藝。這一聲聲吆喝,喚起了在場很多“老北京”的記憶,游客們邊聽邊討論,“對,我小時候確實聽過這個!”
琉璃廠是廠甸廟會的舊址,現為廠甸廟會的文市區。近幾年,廠甸廟會在2公里外的陶然亭公園開設民俗區。昨天上午,一撥游客在和平門地鐵站附近找老北京人打聽廠甸廟會。
“雪晴滿路是泥塘,車畔呼兒走不忙。三尺動搖風欲折,葫蘆一串,蘸冰糖。”老北京人劉大爺為游客指路,介紹廠甸廟會的歷史。
據了解,今年廠甸廟會主辦方對攤商采取了史上最嚴格的篩選措施,攤位數量從去年的170個左右壓縮至80多個,除了風車、兔爺、面人等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幾近絕跡的老字號產品今年也首次亮相。
絕跡30年的宮廷餑餑重現京城
從北門進入陶然亭公園,來到第一個非遺展區。皮影、糖畫、毛猴、空竹……這些老北京玩意兒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賞。
賣葫蘆烙畫的大姐繼承了祖傳的烙畫手藝,用火燒烙鐵把圖案烙在葫蘆上。為參加這次廟會,她提前一個月開始手工制作,做了幾百個葫蘆烙畫和手把件。昨天,印有猴子圖案的葫蘆全都賣完了。
“游客多的時候沒有拿起來比較的,看上哪個直接就買走了。”
北京老字號是今年廠甸廟會的一個亮點,在北京市場上消失30年的宮廷點心“缸爐”也在陶然亭公園亮相了。
“缸爐”起源于京師著名的餑餑鋪聚慶齋,已有上百年歷史,但很多年輕人都沒有聽說過。今年廠甸廟會,主辦方特意把北京老字號“聚慶齋”請到現場,受到老北京市民的熱捧。
聚慶齋第十八代傳人馬換榮,在現場展示了著名的“九尊缸爐”。九塊兒“餑餑”連在一起,摸起來硬邦邦的,但是入口即化,非常柔軟。
馬換榮介紹,1808年聚慶齋最開始做這種點心時,是用火爐燒缸烘烤而成的,因此起名叫“缸爐”。這種點心混合了碎果仁和紅糖,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后來還傳進了宮廷,成了宮里嬪妃坐月子的必備點心。
■ 講述
廠甸三寶:空竹風車糖葫蘆
在廠甸廟會,隨處可見游客拿著大串的冰糖葫蘆。據介紹,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廠甸廟會最為著名的三件寶是空竹、風車和糖葫蘆。
年過六旬的劉大爺從小生活在琉璃廠附近的胡同里。他說小時候,孩子們過年逛廠甸,最喜歡舉著一大串糖葫蘆回家。廠甸廟會的糖葫蘆是用荊條穿的, 大一些的足有一米多長。由于荊條質地軟,串兒又長,壓得糖葫蘆變成彎的了。“所以呀,只要你手里舉著這么長的一串糖葫蘆,別人就知道你去廠甸了。”
劉大爺回憶,過去廠甸廟會各式各樣的風車也特別多,風吹風車旋轉起來,還帶著聲,特別喜慶。這時候喜歡抖空竹的老北京人都會到廠甸來亮亮絕活兒。
■ 廟會提示
廟會時間:大年初一到初五
提醒:初五是廟會最后一天,市民前往要注意交通問題,周圍停車不方便,最好乘地鐵和公交。最好上午早點去,最后一天下午商販會提前收拾東西。公園內貼有廠甸廟會的二維碼,可掃一掃關注,了解廟會實時數據及游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