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世界首尾全人工繁殖中華鱘誕生

2009-10-15  來源:長江商報
[字體: ]
  10月4日14點58分,經過91個小時的精心孵化,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壩區子二代研究基地,世界上首尾全人工繁殖的“活化石”中華鱘幼苗破殼而出了!這標志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中華鱘人工繁殖可不再依賴稀有野生親魚,這對該物種的保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9日上午,經過特許,記者進入了子二代研究基地,目睹了子二代及其“父母”的風采。

  兩萬多尾幼苗酷似“小綠豆”

  “那個時刻太讓人難忘,看見它浮出水面,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自豪感油然而生。”從1984年就在研究所工作的助理工程師萬建義第一個看見首尾子二代出苗,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他掩飾不住興奮。

  9月30日晚上,壩區子二代研究基地分別對一組同步成熟的雌雄子一代中華鱘進行人工催產、人工受精。研究所共獲得約2.8萬枚中華鱘受精卵,受精卵看起來像一顆顆“小綠豆”,沉在水底。

  91個小時后,這些“小綠豆”開始在水里蠢蠢欲動。10月4日14點58分,一顆“小綠豆”慢慢地漂浮出水面,一條尾巴頂了出來!頂出來的尾巴不停地擺動,像極了小蝌蚪,圓圓的腦袋頂著兩顆黑色的大眼球在水中旋轉著,它不斷掙脫身上的“卵膜”,終于,徹底浮出水面。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幼苗破殼而出了!

  記者昨日在研究基地看到,兩萬多顆“小綠豆”已長到約15毫米長了,它們待在一個8立方米的鋼制水箱里,快活地游來游去。

  在顯微鏡下,一尾約15毫米長的鱘苗通體呈乳白色,背部和兩側以及腹部分別有一條黑色的細線,那是它們尚未發育的骨板。暗黃色的肚子里裹著一顆顆鮮紅色的心臟,心臟正有節奏地跳動,發育情況良好。據研究員介紹,它們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中華鱘雛形。

  子一代不吃不喝“坐月子”

  記者在研究基地看到了第一尾子二代中華鱘的“父母”,它們身長兩米多,重50余公斤,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通過野生中華鱘親魚繁殖成功的子一代。“父親”代號為6B7A,“母親”代號為391D,它們分別在兩個90多平方米的水泥池子里“坐月子”。它們不吃不喝,只是在水中緩慢地游來游去。據研究所生態修復實驗室主任郭柏福介紹,子一代產卵前就不進食了,產卵后可能要過數月才開始進食。

  郭柏福還告訴記者,當時繁殖子一代是直接從野生親魚身上取卵進行人工受精的,而人工受精又是分批進行的,所以它們的具體年齡已不能確定了,“人工養殖的雄性中華鱘性成熟大約為12年,雌性約為15年。以此推斷,它們至少有15歲了。”

  據悉,子一代的“父母”都是野生中華鱘親魚,現已放回了長江,要找到它們幾乎不可能了。因此,當時在子一代繁殖成功時,研究人員就有計劃進行全人工繁殖。4年來,他們攻克了中華鱘后備親魚人工馴養、性腺發育誘導、人工催產等技術難關,終于成功實現了全人工繁殖,“這意味著在人工可控的環境下能夠保證中華鱘物種的延續。”

  目前,研究人員除了每天給子一代做常規檢查外,還給它們打康復針,擦拭體表。“中華鱘產卵后很辛苦,對環境的要求也更高,稍不注意就可能死掉。”郭柏福說,這幾天來,他們都是通宵監控子一代的情況。

  它和他的故事 》》》

  養中華鱘二十多年它們就像我的孩子


  子一代的中華鱘比較“嬌氣”,研究人員也格外地疼愛它們,在研究所工作了25年的萬建義對中華鱘甚至有些“溺愛”。“養了二十多年,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特別有感情。”養殖中華鱘這么多年,他覺得自己很幸運,不僅第一個看見第一尾子二代鱘魚出苗,還在1985年見證了子一代的中華鱘苗的出世。

  萬建義是研究所生理組(生態實驗室的前身)的助理工程師,也是每天和中華鱘打交道最多的人。他每天都會給中華鱘喂食,給它們測體重、體長、胸圍、尾長和吻須,他還經常下水幫這些“孩子們”捉海虱。中華鱘也會生病,體表經常有些寄生蟲,最讓人煩惱的就是海虱。“海虱繁殖很快,如果不把它們弄走,它們會把鱘魚的血吸干,導致中華鱘的死亡。”每年夏天是海虱最為泛濫的時候,他都會下水幫中華鱘捉虱子。

  萬建義還能從中華鱘尾巴拍打水面的情況,看出中華鱘是不是生病了。“當它不舒服時,它的尾巴會跳動起來拍打水面,游速也會加快,這時我就要給它進行檢查了。”當有中華鱘不舒服時,萬建義還會給它們“開小灶”,在配餌料時更注重營養搭配,增加餌料中的蛋白含量,幫助中華鱘恢復體能。

  給中華鱘做檢查時,萬建義喜歡摟著它們的身子,用手摸摸鱘魚的吻須,“很軟,摸的時候鱘魚會搖晃著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