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一項關于80、90后年輕人愛情觀的調查報告指出,近60%受訪者贊成沒有固定情人,也有50%被訪者接受一腳踏多船的愛情觀。有婚姻及家庭輔導員擔心,這種快餐戀愛文化會導致年輕人對婚姻失去信心。
年輕人傾向無固定情人
新鴻基地產旗艦商場APM于今年1月至2月初期間,以18至32歲的青年人為調查對象,進行一項“新世代戀愛婚姻觀念”問卷調查,共收集了530份問卷。結果顯示,逾50%受訪者保持單身狀況,即未婚,亦沒有拍拖,其中近70%表示不想受到束縛,選擇單身;亦有50%受訪者基于性格被動,生活圈子狹窄,不易結識異性,而處于單身狀態。
調查中提及80、90后年輕人的愛情觀問題,發現近60%受訪者同意“喜歡沒有固定情人”,有50%“接受同一時間與兩個或以上人士拍拖”,反映現時年輕人開放的愛情態度,抱著易來易去的快餐戀愛觀念,只有35%被訪者表示“相信婚姻是一生一世的承諾”,而約20%人喜歡結婚。調查亦發現,大部分年輕人視金錢和工作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愛情和社會地位最不重要。
對于年輕人講求“有Feel”、“易拍拖易離散”、快感的快餐戀愛新文化,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婚姻及家庭輔導員梁芷凌指出,年輕人不想結婚,不想受束縛,不想有固定情人等等愛情價值觀,隱含著一種社會危機,反映新一代不相信婚姻制度。
她認為,近20年香港離婚率急升100%,年輕人一直在這種“合則來,不合則去”的愛情氣氛下成長,不能從父母輩分找到成功的模仿對象;加上,社會科技發達,大部分年輕人的社交圈子透過計算機認識,親身體驗容易拍拖又容易分手,傷害他人,亦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對一紙婚書的婚姻制度失去信心,不相信愛情會一生一世。
她接觸的婚后求助個案中,涉及婚外情的情況較嚴重,求助人士中有結婚只有數月,也有結婚長達10年的。因此,年輕人一腳踏多船的愛情觀,以為婚后也可繼續選擇愛侶,對長久婚姻造成負面影響。她相信,大部分年輕人希望在愛情中找到被肯定、被珍惜和被愛的感覺。
經濟大環境影響中國人婚戀觀
經濟大環境良好的時候,經濟因素只是“非必需性”的擇偶考量指標。《2007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僅有3%的人認為人品性格是擇偶中的最重要標準,“希望找個人分擔經濟壓力”的只占2%。當時中國人的婚戀觀,相對感性而且單一。
2008年下半年經濟形勢的逆轉,對中國人的擇偶標準產生了強烈沖擊,近70%的人開始認為“門當戶對”是婚姻首要考慮的問題,74%的女性不接受薪水“女高男低”(僅有5%的男性持相同看法),41%的女性認為擇偶對象必須有房(認同此觀點的男性僅有3%),婚戀觀開始掛鉤于物質經濟,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駕齊驅,已經出現混亂征兆。
進入2009年,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危機促使人們開始寄希望于虛擬的婚戀網站,各大婚戀網站都經歷了一次會員注冊量的迅猛增長,帶動了全社會對于婚戀觀的激烈討論。于是,諸如“獵婚”“裸婚”“隱婚”“婚活”等等新詞蜂擁而出;而“剩男剩女”亦不甘寂寞,“籬笆女”與“寬帶男”你來我往唇槍舌劍。
對于婚姻功能被分散以及婚戀觀多元化的表象,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總干事、百合網首席執行官田范江認為,這恰恰說明了人們在擇偶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婚戀觀的模糊與浮躁,標志著2009年的婚戀狀況已經全面進入“盲目期”。他指出,這個現象是中國人婚戀觀出現問題的預警。如果繼續發展蔓延,對于整個社會婚戀觀的培養極其不利。
超價理論促使擇偶市場杠桿失衡
女性擇偶標準是婚戀市場供求關系均衡的主要杠桿。在擇偶過程中,女性普遍選擇經濟標準比自己高的對象,即“超價對象”;而男性的擇偶標準卻又普遍遵循于“同價理論”,即選擇與自己等級匹配的擇偶目標。這種雙方期望目標的不一致直接導致擇偶條件的錯位。如果把男性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女性分為ABCD四個級別,結果總是A女和丁男剩下最多。這種結果,勢必讓擇偶市場的天平嚴重失衡,根本不存在匹配空間的交集。
由于女性的擇偶標準相對男性較高,其選擇范圍也相對較窄,盡管承認自己標準較高,但女性一般不會主動作出調整,以至于錯失擇偶最佳時期。如找不到理想的伴侶,只有6.9%的女性會降低擇偶要求,超過44.1%的女性堅持寧缺毋濫,而男性會降低要求的則有18%。
對于被社會學者、婚戀專家陳一筠教授形容為“我愛的人名花有主,愛我的人慘不忍睹”的擇偶失衡現象,百合網副總裁、首席品牌官項建新表示擔憂,認為如果不能盡快調整失衡現狀,結果則不僅僅只是“找朋友難上加難”,更有可能反作用于經濟大環境,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他指出,盡快恢復擇偶市場杠桿平衡,調整中國人婚戀觀,減小超價理論等對于擇偶市場的影響,不僅是從業者更是整個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