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因:反映了兒童希望得到更多的注意和表揚
在2~7歲這個年齡段,孩子雖然已有初步的主客體區(qū)分能力,但是自我的認定還是主要來自客體,特別是成人的評價和肯定。孩子的思維還保持了幼兒自我中心的特點。一方面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注意,另一方面不太容易意識到別人的需要。所以在客人到來的序幕中,孩子往往演得非常出色。
但是當大人們開始談?wù)撟约旱脑掝}時,孩子往往不能理解大人的需要。心想:憑什么說撤就讓我撤了?另外一個主觀原因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抑制功能還沒有發(fā)育完全,興奮了不容易平靜。
·外因:客人到來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新鮮刺激
在家庭中,如果孩子總是父母和爺爺奶奶注意的中心,當客人來到時,孩子自然就覺得自己是中心。客人的到來,對孩子也是新鮮的刺激,例如客人的表揚常常讓父母感到高興,孩子能敏感地發(fā)現(xiàn)這種場景的互動,就會越發(fā)得意。再者,有時當大人開始談自己的話題時,沒有給孩子明確的停止“瘋”的提示。
·糾正:滿足孩子合理需求,助他完成角色轉(zhuǎn)換
當客人沒有來到前,就要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的時間應(yīng)該扮演不同的角色。客人到來后,給孩子一些表演的機會,例如讓孩子背誦一首唐詩或者讓孩子彈一曲鋼琴,然后給孩子一個明確的停止的提示,幫助孩子完成角色的轉(zhuǎn)換。
例如:當孩子背完《詠鵝》后,父母可以說:“很好,下一次我們再學(xué)一首有關(guān)鴨子的唐詩背給叔叔聽,好嗎?”這既是在肯定孩子,同時又是在暗示孩子:今天的表演差不多就到這里了。如果需要,再明確地說:“下面叔叔要和爸爸說一些事情,你讓媽媽給你講故事好嗎?”這時最好不要馬上讓孩子從事一個人的活動,這樣反差太大,孩子不容易接受。
由此可見,如果能搞清孩子“人來瘋”的原因,就能設(shè)計一些對策,幫孩子表現(xiàn)得既有教養(yǎng)又不失活潑,同時,孩子在與客人交流中也增長了社會交往能力。
“客人一來,小家伙就變得不是他了,歡呼雀躍,大喊大叫。你看吧,一會打開電視,把音量放得最大;一會上竄下跳,模仿動物的叫聲;一會抗著玩具槍,對著客人就是一陣‘噠噠噠’……當著客人的面,我不好訓(xùn)他,說他幾句,他更來勁兒,真沒辦法。”
相信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這個尷尬的場面。甚至平時乖巧、禮貌的孩子也不另外,客人來了就開始無理取鬧、撒野,弄得做父母的很難堪,不知如何是好。為什么孩子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我們知道,平時孩子是父母關(guān)注的中心,孩子小小的心思能感覺得到他們在父母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并且已經(jīng)習(xí)慣了這種待遇。但是,在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到別人家里做客時,父母的注意焦點發(fā)生了轉(zhuǎn)移,把精力主要放在招待或應(yīng)付客人身上了,對寶寶的行為 或狀態(tài)自然沒有平常那么敏感,孩子對于自己從中心的“寶座”上下來感到很不適應(yīng),因而要通過任性、不聽話等方法來引起父母、客人關(guān)注這種過度的表現(xiàn),即俗稱的“人來瘋”,常常牽扯父母的精力,騷擾大人間順暢地交往或應(yīng)酬,因此孩子的這種行為常常會討人嫌。
那么,有沒有一些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呢?不妨請眾媽咪來“支招”——
岷兒媽:他需要表揚與關(guān)注
當客人來時,還要給孩子適當?shù)淖⒁猓荒馨阉驳揭贿叄上认蚩腿私榻B一下孩子,然后適當?shù)刈尯⒆右矃⑴c到招呼客人的事宜上,比如給客人拿水果、遞煙灰缸什么的,別忘了對他禮貌、懂事的行為進行及時表揚,這樣孩子會得到滿足,覺得父母仍在關(guān)注著他,也覺得有安全感,他也會在這一過程中使得他的良好行為得到強化。
強強媽:幕后功夫做到位
強強4歲了,是個不折不扣的“人來瘋”,一看見有客人來家,他不是蹬高爬低,就是把玩具仍到客人身上,把你氣個半死,說指責(zé)和威脅的話??“媽媽不理你了,不準亂鬧”沒用;“一會兒帶你出去買好吃的”也無濟于事。
針對這個現(xiàn)象,事后我想,孩子這會正是自我意識增強的時期,精力也充沛,家人平時圍著他轉(zhuǎn),培養(yǎng)了他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我平時忙于工作,回家做點家務(wù),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也少,老人帶的時候多。想起來更多的是指責(zé)和說教,一味的指責(zé),他只會有更強的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