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媽媽寶寶 > 正文

愛“裝病”的孩子

日期:2006-12-27  來源:三九健康網
[字體: ]
5歲的洋洋,經常說自己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可好多次其實都不是真的,比如:有一次他不想在幼兒園睡午覺,就說肚子痛,要媽媽來接他回家,可回到家后活蹦亂跳的,哪里有什么肚子痛;前一段時間,在幼兒園里練習拍皮球,他突然蹲下了,說自己的腿痛,嚇得老師趕緊抱著他去了醫務室,結果到了那里,他說“好了”;昨天晚上,媽媽忙著準備明天工作的材料,他非纏著媽媽陪他,說自己頭很痛,睡不著……雖然家長和老師也知道洋洋很多時候可能是在“裝病”,但因為洋洋的體質確實比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里人和老師也就挺照顧他的,誰知道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可“裝病”畢竟不是件好事,怎么做才能讓洋洋改掉“裝病”的毛病呢?

  洋洋真是很聰明,讓家長和老師在難分真假的情況下,不斷地滿足著自己。但要區分洋洋是真不舒服,還是假不舒服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談應對辦法之前,還是先來簡單地分析一下洋洋的心理與行為吧——

  分析“裝病”

  首先要說明的是,洋洋肯定不是天生就會“裝病”,這一行為必定是在洋洋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一個后天通過學習而形成的行為,一般都需要以下幾個關鍵要素:一,需求,也就是內在的驅動力。一個后天的行為不會白白產生,一定反映了某個內在的需求;二,偶然的成功經驗,也就是該行為讓需求得到了意外的實現;三,多次的成功經驗,使行為得到鞏固。如果嘗試一個行為,連續多次都能得到好的回應,那么這個行為就將被定格下來,成為我們尋求需求滿足的手段或者途徑;反之,如果一個行為多次嘗試都得到了消極的結果,那么就很可能被淘汰掉?梢姡笱笾苑磸“裝病”,肯定是“裝病”多次(或者總是)讓他的愿望得以滿足;而如果“不裝病”,可能有些愿望就不能滿足了,比如:如果不說肚子痛,媽媽就不會接他回家了,而他只能乖乖地在幼兒園睡覺了;如果不說腿痛,老師可能還會讓他繼續練習拍皮球吧。概括起來,就明白了洋洋“裝病”的行為軌跡:

  其一,在洋洋真的“不舒服”的時候,家長(可能尤其是媽媽)和老師特別關心洋洋,而且特別容易滿足洋洋;尤其是那些平時不能實現的愿望,生病的時候都可能實現了。比如:平常媽媽都讓洋洋自己先睡覺,可洋洋生病的時候,媽媽總是陪在洋洋身邊哄他睡覺;平時媽媽一般都要等幼兒園放學了才來接洋洋,可洋洋不舒服的時候,媽媽會很早就來接洋洋了;平時老師對小朋友都差不多,但如果哪個小朋友生病了,老師會特殊給以關照……

  其二,多次“真不舒服”以后,讓洋洋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只要我不舒服,媽媽就能滿足我”。如果媽媽偶然的“失去原則”,洋洋是不會有這個印象的,或者說頂多是個模糊的感覺,但多次的經驗卻很容易讓洋洋形成這一觀念。

  其三,洋洋某一次想“破例”行事,于是嘗試了“假不舒服”,結果媽媽或者他人真的上當了,洋洋如愿以償。

  其四,洋洋經過幾次嘗試,發現“假不舒服”確實是個“控制”媽媽或他人的好辦法,確實是個可以滿足自己愿望的好辦法,于是“裝病”的行為形成了。

應對“裝病”

  這樣看來,要想改善洋洋的行為,就要讓洋洋的“假不舒服”發揮不了作用,讓“假不舒服”不能起到滿足洋洋愿望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讓“假不舒服”失效呢——

  1、降低對孩子身體的焦慮。洋洋的媽媽及其他家庭成員要降低對洋洋身體的焦慮,不要洋洋一說不舒服,就表現出過度的焦慮與不安,要想辦法給洋洋一個感覺——“不舒服沒什么大不了的”。 下面是一個測試自己對孩子身體焦慮的小測驗,如果有5道以上(含5道)的題目都回答“是”,那么您的高焦慮很可能成為孩子的把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

<li id="yg2ga"></li>
    <li id="yg2ga"><tbody id="yg2ga"></tbody></li>
        <bdo id="yg2ga"><tbody id="yg2ga"></tbody></bdo>
        <bdo id="yg2ga"><source id="yg2ga"></source></bdo><table id="yg2ga"></table>
              <center id="yg2ga"></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