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因無法承受批評而引發胸悶、氣短等癥狀時,往往從中折射出父母教育方式上的問題。
專家用特定的視角加以探究,并從不同的角度給予治療良方。
案例:佳佳是二年級3班的班長,一天,在上體育課時受到老師的批評,當晚就出現胸悶、氣短、不想吃東西等癥狀。為此,父母帶她去醫院看病,結果懷疑他得了心肌炎,住院檢查了一個月左右,卻一無所獲。就在出院后的第一天,她的雙腿突然不能站立。父母再次把他帶到醫院,經過再次仔細詢問病史,醫生判斷她患的是一種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癔癥。
分析:溺愛型的養育方式形成了佳佳的個性。這種溺愛方式主要表現為,父母干涉過多,如在生活中搶先、過多地照顧孩子;為孩子過分擔心,如常給予孩子不必要的愛、憂慮和操心;對孩子過度保護,如父母總是想方設法地讓自己的孩子得到同齡人所得不到的東西。這種養育方式會造成孩子生活習慣遲緩,缺乏自理能力,個性上優柔寡斷、孤獨、依賴性強,以及任性自私、責任感差、好顯示自己,以及不容易融入集體等性格上的缺陷。
醫學專家:困境中鍛煉認知能力
兒童癔病多見于5~10歲的女孩,當孩子受到某些精神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發病。臨床表現形式與年齡因素有明顯的關系。學齡前兒童癔病發作時通常表現外為情感爆發、躺地打滾、哭鬧或抽搐等,以引起父母的關注。每次發作,要求得到滿足之后,會反復出現類似發作狀況,使異常行為模式化地固定下來。
提示:父母要給孩子提供鍛煉意志的機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適當給孩子安排一些家務,創設有一定難度的情境,讓孩子克服困難,發展各種認知能力;并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從而體會平等與公正,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要培養孩子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待人誠懇的開朗性格。
心理專家:
學會坦蕩地面對缺點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沒有得到滿足的本能愿望和沒有解決的心理沖突被壓抑,是造成神經癥的基礎。孩子通過患病得到了益處,雖然身體上得了病,但被壓抑的本能意愿卻得到了一定的滿足,減少了她的心理焦慮,有病能得到周圍人的關注,并且可以逃避或躲開某些困難的情境。佳佳被老師批評后,出現了憤怒、尷尬、不滿等情緒,但無法正常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緒,于是當晚出現了胸悶、氣短等抑郁癥狀,隨后住院,使她暫時逃避和回避了她不愿面對或暫時無法面對的困境,就在出院后,她突然雙腿不能站立,是因為她意識到又要面對現實。
提示:在生活中,父母應給孩子有自由地表達內心感受和情緒的機會,哪怕這種表達不符合父母的要求。然后再幫助孩子進行情緒和感受意義方面的分析,這種分析是孩子自己的,而不是父母強加的。讓孩子從中學會坦蕩地面對自己的缺點,使之不斷得到完善。
教育專家:要允許孩子犯些小錯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弱點,所以,父母要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包括對事物的看法、和孩子建立“每個優秀的人都有弱點,而弱點并不影響別人對他的看法”的觀念。對于孩子要有要求但不能苛求,對于孩子出現的一些小問題和小錯誤要保持寬容的態度。此外,當父母發現孩子情緒低落、不愛說話等情況時,要用一種不太急切的聲音詢問“怎么啦,發生了什么不太開心的事情?”在孩子敘述時,做到不插嘴、認真地聽,這種態度表示你對孩子的重視。聽完后,也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應該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雖然無形中接受了批評,但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積極的態度。
提示:父母切忌不要在眾人面前討論或者評價自己的孩子,同時,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和別人議論孩子。并要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隨時了解孩子在班里的人際關系和社交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