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 鄧雪梅
每到這個時候,便是分娩的高峰期。生完寶寶,接下來的42天,就是產婦的產褥期,民間俗稱把這段時間稱“坐月子”。中醫認為,因為經過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體力耗損,處于“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容易出現多汗、尿多、關節酸痛、頭暈頭痛、便秘等,尤其需要產后的休養復原。專家表示,“坐月子”期間要多休息、保持個人衛生和精神愉悅,尤其是在飲食上,特別要注意因人、因時、因地,根據個人體質進補。
醫生提倡“適當坐月子”
“坐月子”在我國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以社會學的觀點,女性生孩子是生理和心理重大變革期,“坐月子”可協助產婦順利度過人生轉折點。
而從醫生的角度來講,也提倡“適當做月子”。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鄧雪梅說,生完寶寶后,產婦的子宮頸和外陰變得松軟、充血、水腫,子宮內膜表面出現了創口和剝落。順產時,外陰傷口需要十幾天的時間康復,而子宮則大約四十二天左右才能復原,子宮內膜也需要長達56天左右才能復原。另外,女性的內分泌系統、皮膚、骨關節、韌帶等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器官功能的復原,都要靠“月子”里的養護。
從中醫學角度講,因為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體力耗損,產婦處于“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稱為“百節空虛”的狀態,容易出現多汗、尿多、關節酸痛、頭暈頭痛、便秘等。產后氣血兩虧,元氣耗損,需要產后的休養才能復原。
中醫推薦如何“坐月子”
老一輩的人對于產婦“坐月子”頗多講究,不能洗頭、不能吃生冷的食物、不能刷牙……然而這些觀點現在看來,有的依然適用,有的則應堅決摒棄。鄧雪梅說,以下四點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產婦坐月子時常常咨詢的問題———
★習俗一:
不能下床活動,要躺在床上,這樣身體才恢復得快而好。
點評:休息是坐月子的頭等大事。產后一定要在家里靜養,注意睡眠,不要讓自己再疲勞,但絕不要整月躺在床上。一般產后3天就可以下床,做一些輕微的活動。專家認為,堅持在月子里適當身體鍛煉,做一些產后體操或瑜珈,可以幫助盡快恢復體型。
★習俗二:
月子里不能洗頭、洗澡,因為會受風寒侵襲,將來頭痛,身痛。月子里不能刷牙、梳頭,容易引起牙齒過早松動及頭痛、脫發。
點評:從產后的第二天起,可以梳頭、刷牙、漱口。但盡量不碰冷水。可以用艾葉、雞血藤或姜皮等煮水洗澡、洗頭。保持雙手及乳頭的清潔衛生,尤其是要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
★習俗三:
不能吃蔬菜、水果及生冷食物,會傷脾胃和牙齒。
點評:很多人認為產婦不能吃蔬菜,不然寶寶就要拉綠便。其實,蔬菜、水果都可以吃,如果怕生冷的話,則少吃西瓜、香蕉等寒涼水果。產婦的飲食以少食多餐,葷素搭配為宜,尤其要強調清淡,食物要容易消化,絕對不要暴飲暴食,防止營養過剩。
★習俗四:
產后不能出外見風,即使在室內也怕著風,身體要遮擋嚴實。
點評:產婦新陳代謝旺盛,出汗多,緊閉門窗的房間,空氣易混濁,反而容易感染細菌和病毒,所以,“坐月子”期間,居室內還需經常通風,但不要門窗對流,不要讓穿堂風吹到產婦及嬰兒身上,以免感冒。
產后中醫調理方法
第一周:平補, 以活血化瘀,催乳調理為主。
產婦在產后體質虛弱,不適宜大補,否則會造成產婦虛不受補。鄧雪梅認為,產婦的補品以喝“生化湯”為主,一天服用一帖,連服3-5天,有祛瘀生新功能,幫助惡毒順利排出。
第二周:溫補,以調理脾胃,補腎養腰,催乳為主。例如:參芪鯽魚湯、杜仲腰花等。
第三至四周:大補,補氣血,恢復元氣,補筋骨,美容養顏,防老化。煲湯可選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