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個網友給我寫信,問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剛來美國的時候一樣,“英文不夠好,朋友少,一個人等著天亮,一個人等著天黑。“每天學校、家、圖書館、gym,幾點一線”。
我說我沒什么好招,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克服過這個問題。這些年來我學會的,就是適應它。“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我覺得,快樂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實是可求而不可遇的。
快樂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因素。基因、經歷、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實,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羅素說他生活的三大動力是對知識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苦難不可遏制的憐憫。你看,這三項里面,除了第二項,其他兩項都是可以“強求”的,都具有耕耘收獲的對稱性。
我的快樂很少,當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說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點,起床,收拾收拾,把一本書看了一大半的明史的書看完。
1點,出門,找個coffee shop,從里面隨便買點東西當午飯,然后坐那改一篇論文。(期間凝視窗外的紛飛大雪,創作梨花體詩歌一首)。
7點,回家,動手做了點飯吃,看了一個來小時的電視,回email若干。
10點,看了一張dvd,韓國電影“春夏秋冬春”。
12點,讀關于冷戰的書兩章。
2點,跟蚊米通電話,上網溜達,準備睡覺。
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個人。書,電腦,dvd。一個人。
一個星期平均會去學校聽兩次講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飯一次,周末吃晚飯一次。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誰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應。
我這人其實一點也不孤僻。生活中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開朗活潑。有時候,我就是懶,懶得經營一個關系。還有一些時候,就是愛自由,覺得任何一種關系都會束縛自己。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知音難覓。我老覺得自己跟大多數人交往,總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個子集。我很難找到和自己一樣一望無際的人。
有時候也著急。不僅僅是因為錯過了親友之間的飯局、談笑、溫情,不僅僅因為一個文學女青年對故事、沖突、枝繁葉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為一個人思想的先鋒性總是通過碰撞來保持的。我擔心,我老這樣一個人呆著,會不會越來越傻?
好像的確是越來越傻。
但另一些時候,我又驚詫于自己的生命力。在這樣缺乏溝通、交流、刺激、辯論、玩笑、聊天、緋聞、傳聞、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沒有任何“圈子”,多年來僅僅憑著自己跟自己對話,我竟然保持了創造力和戰斗力,竟然寫小說政論論文飽博客而且寫得如此飽滿熱情,我劉瑜又是何等頑強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長大以后,我覺得孤單是很凄涼的一件事。現在,我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
有時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絕望。
真正的絕望跟痛苦、跟悲傷、跟慘痛都沒有什么關系,真正的絕望讓人心平氣和。你意識到你不能依靠別人,任何人,得到快樂、充實、救贖。那么,你面對自己,把這種意識貫徹到一言一行當中。
它還不是氣餒,不是得過且過,不是“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這樣的狗屁歌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