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女性健康 > 正文

“冬至大如年”中醫養生盤點

日期:2011-12-27  來源: 39健康網
[字體: ]

  核心提示:冬至在每年陽歷的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代養生修煉均非常重視這一時期,認為人體內陽氣充足,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一、艾灸“補陽”

    在冬至,選取具有強身保健作用的穴位,在此穴位上施行艾灸,將節氣、艾灸和穴位三者結合,可起到溫陽補氣,溫經散寒的作用,從而提高機體的抗寒和抗病能力。

    艾灸神闕穴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 把艾條點著后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二、飲食注意“三多三少”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咸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宜少量多餐。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三、中醫養生食譜

    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于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后進補為最佳。 

    “補冬”常用的藥膳處方: 

    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術、茯苓、大棗、甘草) 

    四味(當歸、芍藥、川芎、地黃)或(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單方(人參,當歸,田七,杜仲) 

    四、“冬令進補”中醫膏方

    補膏,又稱膏方,是將藥物濃濃地煎湯,再加入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膠質藥物,共同煎熬成膏狀,根據需要,可加入冰糖或飴糖等調味。膏方一般在冬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

    服用時,放在杯中以開水沖服,一天兩次,十分方便,一般需連續服用五十天。配制補膏最好請醫生根據患者體質與所患疾病,進行處方,如同量體裁衣一樣,制成完全適合于患者的特點的補膏。膏藥配置需要一周時間,因此打算在今年冬至進補的人群要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延誤最佳進補時機。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