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的效果不能單純以減掉多少體重來判斷。(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肥胖與否要看身體成分中的脂肪含量,部分判斷肥胖的標準存在誤差
“為什么我開始每天鍛煉以后反而變胖了呢?”看著體重秤上的讀數,25歲的阿慧疑惑不已。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各種由肥胖誘發的疾病使不少注重健康的人士對自己的體重“斤斤計較”。但實際上,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肥胖并不是體重說了算,主要應該看身體成分中脂肪所占的比例。對于幾種用于判斷是否肥胖和肥胖程度的方法,廣州市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醫學副研究員侯麗一一進行了點評。
判斷胖不胖
要看體內脂肪比例
侯麗介紹:“我們在評價身體成分時,可以概括地把身體成分分為脂肪和非脂肪兩大部分,體重就是由脂肪重量和非脂肪重量組成。”非脂肪重量又稱瘦體重,是指內臟、骨骼、肌肉等器官組織的重量,除了肌肉組織,其他組織器官的重量一般不會發生很大變化,所以瘦體重的變化可以反映肌肉重量的變化。而脂肪重量又稱體脂重,變動性比較大,當體脂超過一定比例時就可以判定為肥胖。
一般來說,成人身體脂肪率有性別差異,女性的身體脂肪率高,而且不論男女脂肪率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評價肥胖的標準為體脂百分含量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30%。有日本學者還提出依據體脂百分率判斷肥胖的標準。輕度肥胖:男性20%~24.9%,女性30%~34.9%;中度肥胖:男性25%~29.9%,女性35%~39.9%;重度肥胖:男性30%以上,女性40%以上。“減肥的效果不能單單強調減掉多少體重,而是更要看減低掉多少脂肪,通過不同階段的身體成分測試,可以評估減肥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也可以知道自己還要減掉多少脂肪。”侯麗說。但是,一些日常常用的判斷肥胖的方法,如BMI體重指數,不一定能如此精確地計算出體內脂肪的含量,所以在判斷是否肥胖、肥胖程度時也有一定的誤差。
BMI指數標準
也有中西差異
與其他幾種肥胖判斷法相比,BMI指數可能是最為人熟悉、最常用的一種。這種方法只需要身高和體重的數據,通過BMI=體重÷(身高的平方)的公式計算就可以得出,比較簡便。如1.58米身高、50公斤的人,則用50除以1.58的平方,得出BMI約為20。
但是侯麗表示,人們對BMI指數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首先是BMI的標準問題,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標準以25.0至29為超重,BMI大于或等于30的為肥胖,但這其實是以西方人群的研究數據為根據制定的,在我們中國人身上就不適用。”亞洲科學家則提出了亞洲人群的BMI標準:23.0至24.9為超重,大于25為肥胖,但這個重新定義的依據并沒有包括中國內地和臺灣的數據。因此,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通過研究確定了我國成人適宜的BMI范圍,以及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即BMI小于18.5為體重過低,BMI處于18.5至23.9間為體重正常,24.0至27.9為超重,大于或等于28即為肥胖。
據了解,BMI指數是國際衛生組織公布評價成年人肥胖程度的指標,在我國已廣泛應用于體質評價中。但對于一些特殊體型的人,如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者“虛胖”的人群來說,BMI有時候不是十分“信得過”。由于人體肌肉的密度大于脂肪,所以身高相同、看上去個頭差不多的兩個人,肌肉較多的一個體重會重于脂肪較多的一個。雖然相比之下后者更接近肥胖的標準,但算出的BMI指數反而是前者高于后者。一些本身體內脂肪比例不高的人,在堅持鍛煉一兩個月后可能會發現體重不降反升,實際上也是因為體內肌肉比例上升的緣故。
侯麗介紹:“有研究結果表明,從某種意義上而言,BMI指數實際上不是肥胖指標而是質量指標,即使是BMI指數相同的兩個人,體內脂肪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BMI指數不能精確解釋人體的身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