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0年北京人藝重排“小井” 講求細節誠對觀眾
“我們這部戲在炎熱的8月開始排練,就是為了紀念去年8月去世的編劇李龍云……”昨(28日)晚,22時15分,北京人藝重排大戲《小井胡同》謝幕,導演楊立新頗為動情地說。這場演出對于編劇李龍云有些遲了,但對于臺下的觀眾,這出戲仍然像20多年前那樣閃著光芒,那條“胡同”依然能讓他們又笑又哭。
《小井胡同》創作于1981年,首演于1985年,1993年曾經復排,被譽為“解放后的《茶館》”。劇中以老北京的一條胡同為背景,時間跨度從新中國成立前后、“大躍進”、“文革”到“文革”結束,通過講述胡同里老百姓30年的生活,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變遷。雖然沒有了當年的大導演刁光覃,沒有了老演員林連昆、譚宗堯,但濮存昕、何冰、岳秀清、龔麗君等中年演員,率領著一大批年輕人依然讓這條胡同在舞臺上“活”了過來,一個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地在舞臺上生活著、呼吸著,每一個細節都真實而生動。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中,觀眾不像是在看戲,更像是旁觀者,看著臺上那群人怎么生活,隨著他們的命運時而歡笑,時而靜默,時而流淚,時而鼓掌叫好。
濮存昕說:“我們是在舞臺上扎根、生活,而不是在演戲。”這一點從他自己的身上就能看出來。臺下的觀眾也許看不大清楚,濮存昕在劇中飾演的樂天派老好人劉家祥的眉毛是斜八字,這可是他特意為這個角色設計的,“劉家祥這個人好打哈哈,總把苦日子當好日子過。眉毛這么一弄,整個人看上去就有喜感了。”認真的濮存昕把每一處細節都當作塑造人物的重要一步。第一幕正值冬天,劉家祥的褲子是用兩根布條扎著褲管,防止冷風躥進去;道具師發的新棉鞋也被濮存昕“做舊”得棉花都露出來了。濮存昕說,用布條扎褲管是他小時候看到的情景,劉家祥也不可能在臺上穿著新鞋。其實,即使坐在第一排的觀眾也看不見劉家祥穿的是什么鞋,但濮存昕依然覺得這很重要。
《小井胡同》是楊立新在北京人藝獨立執導的第一部大戲,當演員時就對自己要求甚高的他,在導演的位置上更是將他一貫追求的考據精神發揮到極致。在排練時,楊立新手把手,掰開了揉碎了地給演員說戲,督促他們去理解大的時代背景和具體的歷史事件,包括一句俗語、一條街道。正是因為他的這番努力,《小井胡同》呈現出豐富、真實的肌理:演員舉手投足都有憑有據,能讓觀眾感覺到角色的溫度;而一句句親熱誠懇、有腔有調的地道北京話,讓人不由得回憶起老北京;遠離“大躍進”、“文革”的80后、90后演員,對于這些特殊的歷史時期毫無隔閡,似乎他們真的經歷過這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有不少臺詞都是地道的北京話,還有一些名詞因為時代的變遷已經消失,比如認頭、取燈兒、界壁兒、猴頂燈、蛤蟆夯、蒙事行等等。為此,劇組特意在節目冊的封底對這些老北京話進行了注釋。劇院如此注重細節,也讓不少觀眾頗為感動。觀眾邱先生說,這些小小的注釋也許做起來并不難,但能看出劇組對觀眾的態度,“只有這樣的劇組才能做出這樣認真的好戲”。(記者 牛春梅)
編劇遺孀說
“這個演出來得太遲了”
昨天,北京人藝特別邀請《小井胡同》編劇李龍云的遺孀王新民觀看首演。演出開始前,坐在貴賓室的她,看著《小井胡同》節目冊頗為蒼涼的封面,心情也是一樣的蒼涼。“這個演出來得太遲了,他沒有看到這一天。”王新民的聲音有些哽咽。
她回憶說,《小井胡同》是李龍云在南京大學跟隨陳白塵先生讀研究生時所創作的畢業作品。那時,李龍云為了寫這部戲,很少去上課,有時在圖書館寫,有時在操場上寫。王新民說,生長在北京南城的李龍云對《小井胡同》中的南城胡同和胡同里的人再熟悉不過,劉家祥、小媳婦兒這些劇中人早就活在他心里了。
因為各種原因,《小井胡同》已有20年沒有演出過,這一直是李龍云生前的痛苦和遺憾。盡管如此,但他對自己的作品一直很有信心。“他總是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作品,《小井胡同》也不完美,但它是有生命力的,這就是我的傳世之作。”王新民說。
《小井胡同》是李龍云最為珍愛的作品,曾由他自己改編為電視劇,但他本人對電視劇本并不滿意,總覺得自己的意思經過剪輯,被改變了許多。王新民透露,李龍云生前還在醞釀創作一部百萬字的小說《小井胡同》,但因為罹患癌癥,小說并沒有完成。(記者 牛春梅)
題外話
“人藝不會只顧票房放棄培養年輕人”
《小井胡同》可以說是人藝實力派演員的一次展示,云集了濮存昕、何冰、岳秀清等有名氣的劇院“臺柱子”。為了更好地培養年輕演員,跟隨老演員學習人藝的演劇傳統和演劇風格,劇組同時設立B制演員。這原本是人藝排戲中的傳統,但沒承想卻遭遇了一番質疑。
網友“芥菜是一棵菜”在微博上說:“《茶館》里唐鐵嘴說,‘這年月,誰活著誰死都碰運氣。’這次的《小井胡同》給人的感覺是:這一次,誰趕上A誰趕上B,都得碰運氣。”也有網友說,在臺灣看演出都會在節目單上標明每場的演員名單,而在人藝卻像買彩票一樣,中不中獎都得到開演才知道。
對于觀眾的抱怨,人藝副院長崔寧回應說,以往人藝許多作品實行AB制演出時,票房都會告訴觀眾哪場是A制,哪場是B制。但這次《小井胡同》劇組AB制演員并未完全分開,所以每場演員并不一定都是A制,也不一定都是B制。
雖然知道濮存昕、何冰這樣的名演員更受觀眾歡迎,但崔寧也希望觀眾能夠更寬容一些,“北京人藝作品展現的是戲是角色,而不是某一個演員。北京人藝的未來也需要年輕演員扛鼎,《小井胡同》就擔負著培養年輕演員的重要意義。”
濮存昕聽到觀眾們的質疑時感慨地說:“當年我們這一代演員接演《茶館》時,幾乎所有人都質疑我們,媒體的通欄標題寫著‘人藝的旗幟還能打多久?’現在我們成了角兒,沒想到年輕的一代又受到質疑!北京人藝是文學的劇院,而不只是商業的劇院,不會只顧票房而放棄培養年輕演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