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海峰 實習記者 曹乘瑜
最近,在北京市發布的“金融中心”產業規劃的幾個關鍵性試點內容,如股份轉讓、產業基金試點等,將落戶中關村科技園。
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關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弘對記者說,在過去的20年里,中關村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并將一些競爭對手甩在身后。在這個聚集了全國高科技優勢的地方,如果再添上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金融翅膀,必將再次飛躍發展。
中關村長大
“中關村”如今已經是“中關村科技園”的代稱。另外,在北京海淀區清華大學附近一大片電子商城,也叫“中關村”。
北京的中關村開發區最早也就起源于這里。一位習慣多年騎自行車上班的清華大學老教授告訴記者:“20年前,那里還是一片菜地呢!”
趙弘表示,中關村成立之初也曾有很多爭議:體制改革不徹底,科技研發成果無法共享;早期定位電子城,地區過于商業,給創業之初的中小高科技企業帶來了成本負擔等。
中關村就像一股熱潮,在上世紀90年代興旺一陣后,在全國又銷聲匿跡。這讓北京市不得不考慮中關村的長遠發展策略。
隨后,北京市先后發布了中關村“十五”和“十一五”發展戰略,提出將北京其他區的開發區完全整合到中關村科技園開發區來,每個不同的開發區有不同的定位,各個開發區之間進行互補。
“2007年底以來,管委會已經和周邊8個區縣簽署協議合作共建9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涉及規劃面積60.61平方公里,占北京市16個市級開發區總規劃面積的86%。”中關村管委會產業發展促進處副處長段宏偉在一份名為《中關村2008年二季度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中透露。這8個區縣是平谷、門頭溝、房山、順義、大興、懷柔、延慶和密云。
而現在中關村科技園又從“一區多園”升級為“一村多園多基地”。幾乎將全北京的高新區囊括在內。然而中關村的輻射野心遠不僅此,將自身的高科技優勢與國際化接軌,使國內優勢達到國際優勢,是中關村科技園發展的重點。
“要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或并購研發機構,建立海外科技園區。”國家發改委宏觀院經濟研究院專家王曉紅就中關村的國際化發展提出建議。
同時,利用國外的資源、基礎設施以及科技設備和人才,也成了中關村提升其科研能力的一大措施。2004年至2007年累計共有44家園區企業在境外設立了62個分支機構,2007年,園區企業對境外直接投資額0.99億元。
“2007年,中關村企業在品牌創建方面注冊歐美日商標512個,同比增長327%。”段宏偉介紹。高新技術企業與跨國公司共建研發機構也成為中關村技術創新的新形式。2007年,國外對中關村科研活動關注帶來的科技活動經費投入達到25.9億元,同比增長37.8%。到2007年底,入駐園區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已達70家,中關村本土企業與境外機構合作研究項目達到440項,同比增長了66.7%。
定位:中國的納斯達克
“我們在做圈地運動!”西部證券創投部總經理程曉明7月3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A股市場中有個“中關村板塊”,而在眾多券商心中也有個“中關村板塊”,自從2007年獲批“推進產業投資基金的創設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和轉讓”資格后,很多券商就選擇來中關村科技園安營扎寨。
“當時很多券商都喜歡將投資部放在金融街,而我們選擇了中關村科技園。”程曉明說,中關村科技園云集著幾萬家高科技企業,其中有近300家在A股市場排隊,代辦公司上市前的股份轉讓,是個很好的市場。
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人士介紹,為了推動園區以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推動建立適應創新型經濟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在國家有關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中關村管委會積極開展投融資創新試點,努力嘗試推動解決制度缺陷。
創新之一便是新三板的設立。2006年1月23日,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試點正式啟動,并推出了為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開設的非上市公司股份報價轉讓系統。
新三板的設立,使得那些具有較高的成長性,成立時間短,規模小,業績不突出的新興公司提供了一個市場化的融資途徑。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一個重要創新舉措,對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高新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推進創業投資和股權私募發展,有重要意義。
此外,中關村的新三板正在走上美國納斯達克的道路——做市商制度。這更加引起外界的關注。
程曉明分析,高新技術企業最大的困難在于融資,而融資的困難在于估值。相比于當前中國暗箱特色的“坐莊”,做市商制度的優越性在于其透明且負責。
不僅如此,針對快速成長期企業擔保難、貸款難問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