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電子產品去中關村已經成了很多在北京生活的人的習慣,據說中關村每年貢獻給國家的稅收高得嚇人,想必零售的貢獻比重很大。
說到中關村大家想到的是高科技,實際上主導中關村發展的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龐大電子產品的產銷鏈。因此有專家就斷言中關村實際上就是一個“村”,小商小販集中與此,爭相叫賣,好不煩人,但凡去過賣場的人無一不受過干擾。
大家去中關村無非是覺得那里的東西相對齊全和便宜。但很多產品售后無法三包,導致很多人開始怨聲載道。其實跟商家倒無多大關系,關鍵是大量的個體商販在售貨時無法開具正式發票。一旦索要發票就會將消費者推向電子城,而電子城開據發票的前提是需要消費者增加產品總額的一到兩個稅點。對此,很多人望而卻步,被迫接受規則,得到的只是便宜。而便宜往往只是產品“單機”的便宜,在成交后商販接著會勸你買各種配件,總計下來跟國美這樣的零售商價格就沒什么懸殊。事實證明,我們習慣性的關注眼前利益,而忽略后續陷阱。
電子城在獲得商販租金的同時保證了商販的利潤也縱容了它們的偷漏稅行為。這樣一來,國家每年將流失大量的稅收。
國家有必要出臺強硬開具發票制度,保證稅收的同時也保證消費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