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高科技區,中關村云集近2萬家高科技企業,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同我國其他科技型中小企業一樣,都面臨著擁有知識產權卻缺乏資金的尷尬。由于專利轉化的難度較大,知識產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并未給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帶來立竿見影的現實效益。如何將知識產權轉化為生產力,加快無形資產向有形資產的轉變,突破融資瓶頸,成為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在這種需求下,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制度應運而生。
支撐無形資產 降低貸款風險
傳統的銀行質押貸款主要是以有形的實物資產作為質押物,但無論是銀行還是知識產權的權利人都認識到,專利、商標和著作權同樣是重要的資產,這些無形資產如果能在衡量企業價值時被認可,那么也應能作為有效的質押資產。“知識產權成為社會熱點,也引起了銀行業的重視,知識產權權利人與銀行的接觸也開始頻繁。”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無形資產評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連城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伍堂認為,“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中存在大量銀行難以解決的專業問題,特別是估值風險與法律風險,是制約銀行開展業務的關鍵。”
北京市一直在逐步穩健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工作,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作為北京市政府、市知識產權局推進知識產權質押制度的排頭兵,對于確實存在困難與風險的專利質押工作,采取了“貼息”的辦法:由銀行與企業之間進行借貸關系的選擇,政府前期不介入,不干預市場運作,在企業獲得銀行的貸款后再給予貼息支持,這樣就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貼息資金使用的風險。2007年6月,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制定了《示范園區知識產權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通過實施“專利權質押貸款貼息”計劃,構建中關村專利質押貸款融資服務平臺,設立示范園區專利質押貸款貼息專項資金,對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專利質押貸款予以貼息支持,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加大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發放力度。同年,北京德通化纖工業有限公司等四家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獲得了示范園區首批專利質押貸款貼息貸款。
創新撥付方式 避免不良貸款
據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工作人員介紹,推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的目的主要是支持園區企業以知識產權質押方式,特別是以發明專利質押方式向銀行貸款。在結合市場推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計劃的過程中,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也在不斷探索著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在貼息資金的撥付上,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采取了創新的方式,由促進局與銀行、企業簽訂三方協議,將貼息資金劃入企業在為其提供貸款的銀行的專管賬戶。企業按借款合同的約定如期足額清償本息、且貸款用途符合借款合同規定的,可憑銀行出具的貸款結清憑證辦理專管賬戶解凍手續獲得貼息資助。此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保證貼息資金的正確有效使用,同時也降低了銀行貸款的風險。
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最初與交通銀行在專利權質押貸款方面展開合作,2006年11月,交通銀行北京分行推出“展業通”貸款,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貸款。2008年10月,交通銀行表示,該行北京分行2年來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方面進行了突破性嘗試,截至2008年8月底,交通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授信企業37家,共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44筆4.0275億元,其中,專利權質押貸款5745萬元,商標權質押貸款2.433億元,版權擔保貸款1.02億元。所有到期企業全部還貸,未形成一筆不良貸款。
2008年,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繼續開拓此項業務,除交通銀行外,新增了與北京銀行的合作,與兩家銀行分別擬訂三方協議,貼息范圍兼顧專利和商標。據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透露,2008年共有8家企業符合要求,貸款額總計7900萬元,貼息資金共100萬元,有效地發揮了貼息資金的杠桿效應和示范效應,不僅促進了企業、銀行、中介機構與政府之間的合作,而且解決了專利技術轉移過程中中試資金短缺的瓶頸問題。
整合服務資源 拓寬貸款渠道
據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他們所面對的現實問題是,中關村園區擁有專利的企業還不占多數,通過價值評估達到能用于貸款的專利更少,且作為出質物的知識產權中專利所占比例不大,大部分是商標。銀行對于專利、商標的變現處置還有顧慮,更多考慮用反擔保的形式進行貸款,在反擔保中,知識產權往往與其他出質物一起出質,難以體現其價值。目前,參與質押貸款工作的專業中介機構也不夠,只有個別律師事務所和評估事務所參與該業務。
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園區,中關村對園區企業的支持是持續性的,而方式方法還要繼續創新。“我們要聯系更多銀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用整合政府、銀行、中介機構、社團組織服務資源的方式,拓寬企業貸款渠道,使更多的企業能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