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中關村管委會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建立固定工作機制,強化信息交流和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和主題活動,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上市,借助資本市場加快發展、做強做大。會議由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主持,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熊大新、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耿亮出席簽約儀式。
根據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設立推進企業改制上市工作小組,在企業信息、政策動向、資本市場最新情況等方面加強信息溝通。雙方還將在后備企業培育、資本市場知識宣傳、上市公司后續服務等方面展開合作,并舉辦各類研討交流以及人員互訪等活動。
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開業,歸屬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秉承“法制、監管、自律、規范”的八字方針,上海證券交易所致力于創造透明、開放、安全、高效的市場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其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證券交易所的業務規則;接受上市申請,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對會員、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
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我國最早的證券交易所,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證券交易市場,上市公司數、上市股票數、市價總值、流通市值、證券成交總額、股票成交金額和國債成交金額等各項指標均居首位。一大批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優質企業陸續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一大批已上市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通過兼并重組迅速做強做大。
中關村擁有國內乃至全球最密集的人才智力和高端科技研發創新資源,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2009年,國務院做出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要批復,2010年底,國務院同意在中關村開展“1+6”先行先試的政策試點,2011年1月,國務院批復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3月,中央組織部等15個中央和國家部委與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這些均標志著中關村的發展已進入到嶄新的歷史階段。
中關村是我國創業投資最活躍的區域,不斷引領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潮流,IDG、聯想投資、北極光創投、華登國際、聯創策源、金沙江等一批境內外知名創投機構成為中關村的合作伙伴,中關村地區發生的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中關村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每年新創辦企業3000多家,收入過億元企業1360家,改制完的非上市股份公司400多家。2009年新增上市公司24家、2010年39家、2011年已有10家公司獲準上市,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85家。在境內創業板形成了“中關村板塊”。國務院批準的中關村代辦股份報價轉讓試點進展順利,131家企業參與試點,掛牌企業86家,為建設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奠定了基礎。
鑒于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吸引中國大型優質高科技公司上市方面呈現出極大的優勢,截止目前,中關村已有萬東醫療、大唐電信、歌華有線、用友軟件、華勝天成、華銳風電等36家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除此之外,中關村還有包括百度、搜狐、新浪、亞信等在內的74家高科技紅籌公司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其中一批企業都有回歸境內資本市場的意愿,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在全力推動國際板的建設工作,未來中關村管委會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將開展多方面、多層次的深入性合作。
會上,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熊大新指出,雙方的強強合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推動北京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熊主席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希望大力支持中關村有一定規模、創新能力強的高科技企業到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提高企業直接融資的比例。同時要抓住國家要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開設國際板的機遇,為中關村海外紅籌架構公司回歸國際板做好前期的服務和準備工作。二是雙方要建立持續溝通機制,將合作落到實處。雙方應在原有合作的基礎上,針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手段的工作措施,加強多邊聯系,形成良好的工作機制,實現雙方共同發展。三是雙方應共同合作,加大對中關村已上市公司的后續服務,支持上市公司健康持續發展。
來自北京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上海證券交易所、中關村各分園管委會、中關村已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和擬上市企業的代表、活躍在中關村的證券公司、商業銀行、科技中介機構以及新聞媒體的代表共計100多人出席簽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