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賣場 > 正文

中關村鼎好邊緣四大賣場風云錄

日期:2007-12-11  來源:比特網
[字體: ]

各大賣場在此時開始逐漸形成規模,我們按時間順序可以把這些賣場劃分為四代。第一代賣場就是當初的散戶經營、第二代集中式的賣場如:海龍、太平洋、硅谷,第三代大型綜合賣場如鼎好、科貿,第四代賣場是e中心。

  今日舉步中關村,但見,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色彩絢爛,一片繁榮景象,號稱每日流動資金100億。

  數十年前的中關村,古寨老院,人靜馬稀,單調寧靜,典型的北京胡同,毫無今后成為聚寶盆淘金池的預兆。

  然而,幾十年間,中關村輕易的跨越了那條閉塞之河,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轉變,一舉成為全國聞名的高科技園區,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絕非一個可以模仿的發展歷程。其實,從實際意義上來講,中關村的發展壯大,與其數代電子賣場的浮沉是分不開的。這些賣場為中關村招來了資金,吸引了人流,抓住了時機,成為中關村的血肉,他們在慢慢的壯大的同時,中關村也壯大了。

  我們要了解中關村的事情,一定要從中關村科技園區起源開始說起。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前身竟然是一家菜市場,許許多多祖居中關村的老北京們,從原來的菜市場里開始慢慢感受到中關村濃郁的高科技味道;經過數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規模;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我國第一家高科技園區。1999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北京市政府和科學技術部“關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原則同意請示中關于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發展規劃―― 把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成為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國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輻射基地、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

  2002年3月,在海淀區的歷史上可謂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時的海淀區區委、區政府及188 個單位從古老的海淀鎮的黃金地段遷出,11個中央、市屬單位和1806戶居民以大局為重,為高科技商務中心建設讓路。同時,按照國際慣例進行了建設用地招標,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全面鋪開。

  各大賣場在此時開始逐漸形成規模,我們按時間順序可以把這些賣場劃分為四代。第一代賣場就是當初的散戶經營、第二代集中式的賣場如:海龍、太平洋、硅谷,第三代大型綜合賣場如鼎好、科貿,第四代賣場是e中心。

  這些賣場在長達10到20年間,在中關村這片黃金之地上展開明爭暗斗,無論是經營策略還是吸引客流的方式方法,都是壯大自我的武器,很多商家在中關村輝煌過,又消失掉,…..濾去時間的舊色,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盛況是多家賣場的興盛之態,包括鼎好、海龍、e世界、科貿、太平洋等等。從規模、地理位置和發展狀態來看,鼎好暫且可以排在第一位,其它四家賣場各有千秋各有所長,今天我們順時光之脈而下,對這四家賣場的“昨天、今天、明天”深刻透析。

  海龍——為中關村賣場環境帶來變革

  
海龍大廈

  “中關村一號”,一個顯赫的名號。這就是位于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大街一號的海龍大廈的代稱。海龍大廈由北京海龍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興建,是當時中關村賣場一帶最為宏偉的和華貴的建筑。1999年12月18日,海龍大廈開業,總面積20000平方米。海龍大廈是建在原海淀區供銷合作社,購物環境比起老電子市場很大的改善,徹底脫離了電子市場像菜市場一樣的形象。海龍的建成標志著中關村電子市場的發展進入IT賣場的新時代,成為中關村賣場環境改造先驅。優良的購物環境,黃金的地段優勢,拓寬后的道路交通,使其日均客流量在3萬~4萬人次,海龍迅速成為中關村最旺電子市場。海龍大廈總建筑面積7.3萬平方米,地上十八層,地下三層,一至六層為敞開式營業大廳,七層為餐廳、娛樂健身場所,八層以上為寫字間,地下三層為車庫、倉庫、設備用房等,大廈并配有三十部瑞士迅達電梯上下。地下車位700個,地下車位700。

  海龍電子城薈萃了國內外各大知名品牌,具有規范的服務經營,成熟的供貨渠道,穩定的客戶群體。同時,海龍電子城也匯集了國內頗具實力的各類 IT 產品廠商、代理商和經銷商,有精品間與柜臺 500 多個,有力地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

  服務至上,分區經營;“雙重質保,先行賠付”是海龍電子城的莊嚴承諾。一直以來,海龍電子城以“ 以情系商,奉客為友,服務科技,誠信大眾 ”為理念,秉承“購物一條龍,海龍全負責”的原則致力于服務消費者,是全市專業電子市場中唯一獲得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授予“購物放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