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打造成一個核心商務區,但不會有人懷疑,中關村現在擁有的32萬多專業IT賣場,仍然是她最重要的標志。
中關村已經不再是過去“村落的概念”,她的現代,她的概念,都已經貫穿了中國人的思維。這一切,都因為中關村是中國最大的IT產品集散地,即便今天,中關村有著數以萬計的科技公司,有著十數萬平米的消費中心,更有太多形形色的中心,將中關村打造成一個核心商務區,但不會有人懷疑,中關村現在擁有的32萬多專業IT賣場,仍然是她最重要的標致。
今天的中關村是忙碌的,人群流動的節奏肯定是全球最快的地區之一,這里的人不是用走,而是用跑的。因此,中關村不長的發展史上,卻有著數以千萬中關村人的痕跡。于是我們很想回過頭去,再品味一下中關村賣場的發展歷程,雖然我們很少能找到中關村里某個人的影子,但至少可以為后來的新人們,一點點值得傳承的東西。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興起
追溯歷史中關村的興起不得不提到電子一條街的電子市場 “鼻祖”四海市場,它和現代的一棟棟大樓形式的市場不同,它是傳統定義上的市場是一個商家集中在一起的區域。四海市場在白頤路北端路西側的一條小街附近,就是今天的北四環中關村一號橋的西側,這個位置是1982年四季青公社建的反季節蔬菜銷售大棚。1984年四通公司租下北邊的一間房銷售進口芯片,后來銷售打印機和2401型打字機。1985前后大棚就被其他公司全租下變成了地地道道的電子市場。逐漸匯聚了幾十家商鋪,主要結構是一些活動房屋,總面積大約1000多平方米,主要經營電腦配件、耗材、裝機(當時的電腦是286、386的時代,只有DOS操作系統。)等,這里后來被稱為四海電子市場,是當時我國最大的計算機產品集散地,這是中關村也是中國電子市場最早的雛形。現在很多知名企業的老板都曾經在這里揮灑過青春。90年代中后期在四海市場多變為賣盜版光盤的小店,遇到嚴打的時候,店主把顧客放進去一批,然后就將大門一鎖,半天不開門。1999年四海市場被徹底拆除。
當年的四海市場
##**CP**##中關村電子市場從萌芽走向專業市場
在四海電子市場之后,電子產品逐步扎根在中關村陸陸續續又興建起來多家電子市場,專業行電子市場的時代到來。
1991年11月8日在知春路黃莊路口西北,中關村電子配套市場建立,這也是專業市場化的開始,2000平方米,200多個柜臺,經營各種電腦部件、電腦外設、消耗品、組裝機、原裝機、應用軟件及電子元器件,電腦桌椅,一應俱全的產品,在加上當時電腦家庭化的趨勢,使得配套市場在1999年白頤路改造以前一直是北京最大、最負盛名的電子配套市場,每天人頭攢動,成交量十分可觀,(1998年筆者的第一臺電腦就在此地購買當時是奔騰二代的時代)1999年后擁擠破舊的配套市場地位迅速被中關村中心區域的新電子市場取代,淪為盜版光盤銷售場所,2000年退出歷史舞臺。
中關村電子配套市場
隨后從1993年直至1998年,這段時間里,位于海淀路北端與中關村路交叉路口路西(今太平洋東側)的中關村電子世界,位于海淀黃莊路口東北(在中關村電子配套市場旁邊)的中發電子市場,位于海淀大街海淀工人文化宮對面的現代電子科技市場,位于中關村路口與大恒集團隔街的科苑電子市場,位于黃莊環島西北角海淀南大街入口的商悅電子市場,以及在這一時期最晚開業的位于海淀路東口路南,原來的332路公交車停車場的中海電子市場相繼開業經營,當時的中關村繁華熱鬧人潮洶涌,摩肩接踵的人們每天擁擠在這些廠房式的市場。
現代電子科技市場
科苑電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