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關村成立20周年,眼看曾經農田鄉舍如今已經高樓林立迅速崛起為全國高科技文化中心,更有中國的硅谷美譽。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從一些詞匯上我們可見一斑:JS、要盤么、水貨、行貨、翻新、坑、宰等等追溯源頭也可以追溯到中關村里。
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只要去中關村買電腦甚至說買一個耳機都得拽上一個熟人,免得被宰啊。其實別的行業也有欺詐現象,但怎么到IT方面就如此讓人膽戰心驚,原因無外乎有三:
第一,產品質量不過關,水貨當行貨賣,翻新、組裝好像已經成為行業內規,很多商戶都在賣完東西后語重心長的對你說:“哥們,我這個真沒賺你錢。”稍微知曉的消費者都會面帶微笑的心里默念:“鬼才信”,就這樣在中關村買數碼似乎都成了和商戶斗智斗勇的過程。商戶們知道,水貨完全可以當行貨賣,賺的就是差價,給你機器翻個新,你也看不出來,而且也能撐段時間。
第二,數碼價格不透明,買數碼先上IT網查報價,通常我們去購買洗發水、茶杯、服裝等生活用品都不需要去先查報價,價格很透明,消費者心里自己也有個底。但是去中關村就不那么簡單了,數碼產品更新迅速,加上各商戶相互擠兌競爭,給你一個MP3或者數碼相機,普通人還真沒辦法估算出其價格,再加上被導購者冠以光學變焦、廣角鏡頭、炬力芯片、XXX技術等專業技術名詞讓消費者腦袋更加云里霧里,以為這些就是高成本的代表,很容易被商戶所淪陷,加上價格不公開,商家們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第三,環境魚目混雜,每每進出中關村,都會感覺給人一個感覺——魚龍混雜,你可以找到最新科技的數碼體驗館,也會有燈光昏暗聲音嘈雜的地下維修店、盜版小販。抱小孩的婦女時不時會問你:要盤么,要片么?而一些西裝筆挺的人也會跑來跟你搭訕:“哥們,三樓筆記本展銷會,我帶你去看看。”這些還不算完,就連正規的店面,去了海龍、鼎好的都知道,每個店面導購競相拉顧客,都只差把消費者錢包給掏出來了,出中關村的人都感嘆:買的人比賣的人多。
很多人感嘆,金融風暴使經濟蕭條,給很多行業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中關村部分商戶倒閉可能會給我們一點啟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要買也買風險小的實用產品,電子產品原本屬于附屬消耗品,并非生活必需品,更為重要的是中關村已經逐步喪失的基本誠信,又是如何讓人付出真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