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二十家店鋪中,就有一家關門走人。這就是中關村電子賣場--這個全國最大電子消費品集散地,眼下呈現一片蕭條:客流減少,銷量降低,人走柜臺空。
風暴襲擊下,電腦等IT產品的利潤較去年同期一度下滑了4個百分點,就連世界半導體巨頭中國臺灣聯電和中芯國際也出現巨額虧損。
據調查,國內有七成民眾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股票狂跌、房價下降、失業率高增,眾多消費者開始捂緊錢袋進行過冬,作為非生活必需的電子產品,其銷量自然不容樂觀。
上游企業的利潤壓榨,下游消費者購買力持續下滑,上憂下患時刻,外圍的經濟行情成為壓倒中關村電子賣場商戶的最后一根稻草。
從表面看,金融危機是這場倒閉風潮的幕后“兇手”,但在筆者看來,悄然發力的競爭對手和積弊已久的經營之道才是真正的“掘墓人”。
其一,內憂積重難返。長久以來,中關村賣場的價格混亂和誠信缺失已是路人皆知。業界曾經傳頌的“買電腦,到中關村”早已成過眼云煙,眼下,“宰客、假貨、坑蒙拐騙”則成為中關村電子賣場的代名詞。
此外,2006年至今,中關村賣場的房租幾乎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羊毛出在羊身上,商戶不可能硬扛房租,只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因此,“能騙一個是一個,能宰一雙是一雙”成了中關村商戶們的普遍心理。雖然明知欺詐會讓信譽喪失,但為了一解燃眉之急,他們無暇顧及長久利益。在銷售手段千變萬化,銷售渠道層出不窮的今日,中關村電子賣場漸顯日薄西山。
其二,對手逼迫。目前,國美、大中、蘇寧等都已從傳統的家電賣場,轉變成集合家電、電腦、手機等3C產品的綜合性大賣場。和中關村模式相仿的百腦匯也在北京城大開連鎖店,而網絡購物也漸成氣候。這些新型銷售模式的分流成為中關村商戶們的勁敵。即便不是正規的大型B2C網站,散兵游勇式的網絡經銷商也對中關村IT賣場發起了價格沖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秩序混亂、利潤下滑、生計艱難,這些客觀原因都使相當一部分商戶虛報價格,欺騙客戶;誠信缺失則帶來口碑惡化、客流減少,倒閉在所難免。可以說,金融風暴只是中關村電子賣場倒閉的一個誘因,關鍵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逐漸消失。
為應對賣場的沒落,在經歷近10年的高速發展后,中關村地區的電腦城首次下調租金,幾大賣場也開始公布產品銷售價格。但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景之舉,改善經營品類和經營管理,升級經銷商和服務檔次,化解品牌危機才是治本之道。
而這則需要包括消協、賣場和消費者在內的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