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期間,俺曾隨著家人去了一趟北京地壇廟會。一回想這次經歷,心中無名之火就直往上竄,人超多不說,東西也超貴,停車停不了,吃飯吃不飽,小孩看屁股,大人看腦袋。當時俺還在想,08年不是金融風暴嗎?怎么廟會上的人如此大方,花錢就像大水漂來的一樣?
等到初五俺上班,節日中的中關村和廟會相比,怎一個凄涼了得。眼巴巴等顧客的商家不少,但后者卻少之又少。以往本站在春節過后,都要撰寫一些市場調查,看看中關村的買氣是否恢復。09年其實已經沒什么必要,越看越傷心,就更別提寫下文字了。倒是心中每每想起擁擠不堪的廟會和愁容滿面的中關村人,不禁憤憤不平。
不平一,IT的吸引力為啥比不過民俗呢?
俺親自去逛過了廟會,說心里話,真沒覺得場子里面有啥新鮮玩意,被大家翻來覆去炒作了N年的民俗,簡直就是賺錢的遮羞布。什么川劇變臉,地方剪紙,皮影戲,真的就那么博大精深?
說是流傳了幾千年的東西,俺說啥也不信那皮影戲比OPENGL、D3D、新一代游戲大作、新一代顯卡、新一代游戲機更絢麗,更精美?
或者有人說,你小子別胡說,這可是國粹,承載的是中華文明,對真善美的追求云云。拜托,別扯大旗做虎皮了。難道IT技術以及發明這些技術精英都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誰不是受了幾千年文明的熏陶?俺們現在用來侃大山罵街的中文,也是老祖宗發明的呢。
還有,俺也觀察到,廟會中的所謂民俗,其商業性太明顯了。很多產品,壓根就是流水線上做出來的,根本不是什么原生態。說難聽點,就好比站街小姐穿上校服裝清純。
總之,就是這么一個充滿了汗臭、銅臭、吆喝、小商品、路邊小吃的廟會憑啥就比中關村更吸引人呢?一邊摩肩接踵,一邊門可羅雀,真不知道無數的消費者是怎么想的?
不平二,為何大家就能忍受廟會的暴利?
中關村拉客宰客的情況時有發生,俺并不想隱諱什么。不過,現在很多消費者對于暴利好像有雙重標準,花5000元買臺筆記本,被奸商多掙了200元,立刻出來尋死覓活,從發改委到賣場保安,告狀告不停。大家不要覺得這是胡說,俺就親身碰到過這樣的案例。可是,咱們看看廟會呢?
俺在地壇廟會排了十幾米的長隊,就為了買一碗灌腸。15元一份,不講價,隊伍排老長,也不容你講價。等到好不容易拿到灌腸一看,額滴神啊,4*3厘米小塊,不超過四塊白薯粉,撒點蒜汁。物料成本要能超過5毛,俺賠你1元錢。這個利潤率有多少?俺說1000%絕對是客氣。
這咋就沒人出來尋死覓活的控訴暴利呢?灌腸加蒜汁的制作工藝真的比筆記本、主板、CPU復雜?灌腸加蒜汁的售后服務,真的比裝系統、刷機、網絡調試更尖端?假如某人不會操作電腦很正常,不會吃灌腸恐怕就要歸入白癡級別了吧。難道說賣灌腸的大媽要比中關村導購穿的精神?鬧哄哄的擁擠不堪的零下10度,露天連個座位都沒有的小攤真比中關村帶空調的賣場舒適?
中關村經銷商要能掙個10%的利潤,那基本屬于忍受客戶白眼,外加過街老鼠一樣的生存狀態。到了廟會,媒體上大肆宣傳標王幾天掙了30萬,引來一幫看客艷羨不已,真是一人掙暴利全家都光榮。
俺只能說,這世界沒天理了。
曾幾何時,中關村是一個高科技的代名詞,說良心話,對于小經銷商們來說,他們的確配不上技術人才的稱號。可是,同樣都是做買賣,他們也應該得到起碼的利潤和人格尊嚴。國人原來對中關村無條件崇拜,現在又開始變成無條件鄙夷和敵視,這是一種正常的心態嗎?
另外,隨著IT產品走入家庭,大家對它們的興趣也隨之銳減。其實IT產品也在不斷發展,新產品,新創意層出不窮,依然是最有活力的產業之一。我們,特別是年輕人為什么一定要擠到廟會混時光,來中關村哪怕是在家,過一個數碼春節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