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物非人非的中關村大街上,我的心里充滿了感傷。
十多年間,中關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聳立、高檔餐館/會所/商店云集,這里早已經不是我們曾經熟悉的中關村了。
最讓人感慨的是中關村的電子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白頤路(現在的中關村大街)還沒有打通的時候,中關村有一條從南到北的路,當然我已經不記得它叫什么路了,只記得當初的路不如現在寬廣,兩邊都是高大的楊樹,雖然每到春天滿街都是飄舞的楊絮,但是夏天卻可以帶來涼爽,很多運貨的車夫躺在平板車上頭枕著厚厚的聯合商情納涼午休,旁邊的店面門口堆滿了各種箱子,有愛普生的打印機,有MAG顯示器等等。
我當時就在中關村上班,在善緣橋,也就是現在海龍和鼎好之間的一個胡同里,店面是個平房,一共不到40平米,年租金8萬,房東是一對老夫婦,有超過至少5個兒女,有搞工廠,有搞文藝的,還有在家賦閑的,老頭老太太貌似是唐山人,每次都很熱情地喚我,涼子,過來吃西瓜吧,涼子,過來吃餃子吧。我很想念他們,但是不知道他們現在在北京的哪個角落?
這是一家很破舊的公司,但是老板有著強韌上進的信,堅信可以做成媲美IBM ViaVoice那樣的產品——的確,他當年的產品在美國被貝爾實驗室看上過,但是他一直不舍得賣,那個時候漢王也就剛剛起家,他對漢王99充滿了不屑。
老板是中科院某單位的一個中層干部,每天也不用坐班,就天天泡在公司,公司沒幾個人,但是業務還是蒸蒸日上的,老板在學術界有很多朋友,公司研發出來的第一代、第二代多媒體電腦,都賣給了很多朋友,價格都過萬,甚至更高。朋友們對他很支持,反正也不是自己掏錢,還能幫朋友一把,何樂而不為呢?
走在中關村,發現屹立不倒大廈的還有那么幾個,四通大廈、中科大廈、中關村郵電局。四通大廈當年人頭攢動,我當然也經常去,常去的是那兒的廁所,又干凈又寬敞。中科大廈里面的公司很鮮活,當年NEC、富士通、IBM等筆記本電腦基本上都是從那里批出來的。中關村郵電局這么多年來裝修了很多次 ,把角的位置原來是一個德克士,叫板斜對面宜賓樓(貌似是個賓館,名字忘記了)一、二層的KFC,生意自然都很不錯。
因為那個時候中關村幾乎除了當街賣炒飯的小廚,數得上來吃飯的地兒寥寥無幾,當然了有香港美食城(黃莊家樂福附近)、天外天(這個是北四環邊上,聲學所旁邊那個),其他的就是幾個類似酒吧了吧?專家公寓附近的幾個,現在好似都變成了二手學區房的銷售處。
現在可不得了,光個新中關地下就夠你吃上個幾天不帶重樣的,別說中關村購物廣場附近的港麗、蕉葉等了,步行街更不用提,高端精致的菜品比比皆是。但是我依然懷念,當年在四海市場附近(這個馮軍肯定知道),愛國者當時還銷售美格顯示器,有一家杭州的木桶餅,有肉餡兒、豆沙餡兒,不行了,口水要流。
順便說一句,后來,愛國者旁邊居然多了一個舞廳,每到晚上9點之后,穿著華麗的長腿就會踩著半銹的鐵皮梯子踏上二層,里面傳出各種奔噪的音樂。但我從來沒有進去過,當是很純潔。
我喜歡逛電子城。第一喜歡的是現代電子城,也就是現在E世界西北口的那個位置,對面是海淀工人文化宮。現代是當時最前衛的一個電子市場,很多新品牌、大品牌都選擇在這個里面駐扎,門前也有很多樹,貌似是黑槐,印象中地面上總是散落著黃色槐花。那個時候DIY很火,每逢親戚朋友要裝機,我就很開心地帶他們去那里淘大小13件,光驅必須是源興的,軟驅必須是米蘇米的,處理器必須是英特爾MMX,鍵鼠必須是宏碁的,聲卡必須是創新等等,裝機的快樂浮現眼前。
海淀工人文化宮,是一個很讓人心曠神怡的地方,晚上這里有萬人交誼舞,到不至于有萬人,總之人不少,這里還有5元錢的電影可以看。那個時候海淀劇院又破又爛,硬硬的黃色座椅周圍散發著臭臭的瓜子皮味道,我不喜歡這里。
那個時候中關村遍布小店,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單位懷才不遇或者在單位顯得蛋疼的人出來開的店面,他們不會像現在的銷售那樣,哥,來到我們樓上看看,那樣去拉你拽你挾持你,他們的店面上面或許就寫著IBM兼容PC機、打印等等字樣,很恬淡。
還有一個地方我經常去,那就是聯想科技商城,旁邊是四通的店面,聯想總公司那個時候還在中科院550大樓里,這個商城銷售聯想1+1等產品,不知道楊元慶、陳紹鵬在這里有沒有站過柜臺?應該有,但是那時候我不認識他們。我只是偶爾在聯想科技商城旁邊的天橋上矗立一下,看看村里。
如今的中關村跨國公司林立,很多小公司已經沒有了生存空間,而且惡心循環的是小公司已經被高端、明亮的電子城驅逐出村,中關村也少了很多原來老板那樣的創業者。
如今,中關村的標識麻花,已經被拆遷到了中關村廣場上。如今的中關村車水馬龍,但是總覺得少了那么一絲當初的精氣神兒。
失落的中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