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資料 > 正文

中關村,與“硅谷”無關

日期:2011-08-30  來源:CNET科技資訊網
[字體: ]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的亮相之地,這里聚集了當時所有最領先的科技產品,盡管IT在那個年代還幾乎不為人所知,但從第一代寥寥無幾的電子產品到今天PC、手機、MP4等數碼產品的云集,IT業在中國的這里發端,也與這個“中關村”結下了深厚的緣分。有人說它是中國的硅谷,有人說它就是中國的中關村!

  198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這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1999年6月,國務院批復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同年,硅谷、太平洋、海龍三座電腦城先后投入使用。不僅徹底結束了中關村以小型電子市場為主的格局,而且開辟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11年,中關村再次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把北京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歷經20多年的風雨,今天的中關村已經不再是以往的中關村。于是,一個觀點撲面而來:中關村就是中國的硅谷。

  硅谷,早期以硅芯片的設計與制造著稱,因而得名,后來其它高技術產業也蓬勃發展,硅谷的名稱現泛指所有高技術產業。自80年代后,世界各國和地區為促進高科技發展,都試圖建立起自己的硅谷,如美國波士頓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韓國硅谷”等。中國也不例外,有北京中關村硅谷。

  實際上,中關村早已擁有屬于自己的特色,這里布滿了70后、80后與90后們的創業故事;這里有上萬的博士、數萬的碩士以及數十萬的學士,還有大量的“海歸”;這里還有許多科技創業企業:“創業教父”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就設在此;張亞勤帶領著微軟中國在這里花費28億元建造了微軟大廈......

  資料顯示,2010年,中關村企業總收入1.59萬億元,同比增長22.6%。其中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帶增長較快,實現總收入7054.7億元,對示范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3%。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持續引領國內產業發展,約占全國總量的1/7;計算機市場占有率、手機產量穩居國內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占全國的1/4。截至目前,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89家,其中境內113家、境外76家,38家企業在境內創業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創業板中的“中關村板塊”。

  中關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新產業園區,是我們中國的中關村,與“硅谷”無關。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