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賣場 > 正文

華強北到中關村的龐大利益鏈 誰在吃“蘋果”?

日期:2012-03-25  來源:華夏時報
[字體: ]

 從深圳到北京,2242公里的路途,一臺新的蘋果產品只需要一個晚上就能從華強北的庫房飛到中關村小店的柜臺。日前,有消息稱,華強北握有近20萬臺的New iPad貨源儲備。記者在華強北及中關村探訪后也發現,之前由于官網降價導

致的蘋果產品貨源緊缺已經消失,所有售賣蘋果產品的店面里都貨源充足。

 

  全球手機采購心臟地帶華強北,正經歷著“蘋果”狂潮。華強北的Apple官方授權經銷商僅18家,但實際上,靠蘋果牟利的店鋪卻是這些數字總和的成千倍。而在北京中關村海龍及E世界兩家賣場內,八家正規經銷商店鋪早已被大大小小的高仿店包圍。有蘋果的地方,就成了行貨、水貨的戰場,圍繞蘋果的生態鏈已經成熟。

  挽救華強北

  在深圳華強路口,劉斌(化名)近日又擴張了一家店面,近十幅同樣的廣告牌,等距排在整幢大樓的正面,“蘋果維修中心”的字眼格外顯眼。

  “想當年,整個華強北,山寨手機做得很火,很多人也發了財。但后來做的人多了,價格一下子被壓下來,加上政府加強管制,簡直沒法做了。”雖然進入華強北的時間不是很長,但劉斌對華強北的那段“崢嶸往事”還是很清楚。

  據媒體報道,2011年7月,被譽為全球手機采購中心、中國最大山寨手機集散地的深圳華強北,在經歷6年多火爆后,開始出現大批手機商家撤離的局面。

  隨著山寨手機市場的走弱,除部分商家堅守外,遠望數碼城、振華手機城、龍勝手機城、高科德通訊城等大部分商鋪人聲寥落,空置率一度接近七成。而山寨手機最早的發源地——遠望數碼城的三樓,開始做起了蘋果、HTC手機的配件產品。

  3月12日,記者在遠望數碼城一樓的進出口,看到“手機配件”的廣告牌。二樓以手機售賣為主,但是也有主打“配件”的店面。到了三樓和四樓,超過一半以上的店鋪,都是做智能手機配件產品,其中又以蘋果配件為主。

  “蘋果配件批發”、“蘋果維修中心”,或者將自己的店名加入“蘋”或者“果”的元素,商家想盡辦法包裝自己的門面,試圖在激烈的競爭中吸引客戶的注意力。一捆捆的配件產品被包裝好,送到樓下的物流中心,寄到全國各地。也有負責拿貨的人員,一手遞過50元現金,一手接過數十個“蘋果皮”,拿到華強北的另一個商家。

  “遠望電子城的老板曾跟我說過,是蘋果配件挽救了遠望。”劉斌告訴記者。

  經歷過山寨機幾乎被洗刷一清的暴風雨,“蘋果配件”似乎成為華強北大大小小的商家又一棵“救命稻草”。

  深圳半導體應用聯盟副秘書長吳波也向記者感嘆,在經歷了山寨機、MP3和MP4主打的第一波浪潮,以及以蘋果手機、手提電腦為主角的第二波浪潮后,華強北正在進行以蘋果配件為主的第三波攻勢。但是每一波攻勢的持續時間只有半年到一年,隨后大量廠商跟風,導致利潤越分越薄。

  能反映手機制造、流通和消費行情的華強北電子市場綜合指數顯示,迄今為止,2012年手機產品指數為84.73,在近6年數據中,處于較低位。六年里,該指數從2007年的最高位95.29一直降到2009年的最低位80.46,隨后開始反彈,在2010年至2011年保持平穩,而2012年出現回落。

  作為北方規模最大的電子商品批發零售集散地的中關村,蘋果產品及周邊配件零售業務的火熱程度,與華強北遙相呼應。

  日前,記者來到中關村兩處商家較為集中的IT賣場:中關村E世界和海龍。這兩處賣場的二層匯集著許多出售蘋果產品的小型店鋪。這里到處充斥著蘋果碩大的LOGO與各種以蘋果命名的專賣店、商城、體驗店等店鋪招牌,與HTC專賣、松下、索尼等字樣混雜在一起。

  店家一般將蘋果產品與其他電子產品混合在一起陳列,但毫無疑問,每家店鋪里的蘋果產品總能引起更多的人體驗、詢問。

  從深圳到中關村的利益鏈

  “我們搶的就是時間。”在中關村一家手機分銷公司負責蘋果產品的小許掛了一個電話后對記者說,在記者采訪的空當里,他不停地接電話,殺價,成交,前后均不超過一分鐘,一臺臺蘋果產品就完成了它的銷售。

  而這些蘋果產品的上游源頭,就在華強北,不論是正牌的還是假冒商標,每天從那里買進賣出的貨數不勝數,業界人士稱,全國絕大部分蘋果配件以及外單都是從深圳出去的,華強北是源頭。

  在華強北龍勝大廈,經營手機批發生意的郭東向記者介紹,手機“行貨”在產品剛推出,市場斷貨的情況下賣得尤其好,那時候可以每天限額出售,價高者得。現在,這批貨利潤開始下降了,同行在幾元售價差額之間爭得你死我活。

  記者在多次往返深港過程中,曾看到內地買家拖著箱子運貨,箱子里面含有幾件已拆封的蘋果電子產品。而一部蘋果手機從華強北到中關村再到各級商戶,所經過的種種“渠道”中藏著一團團巨大的灰色空間。

  中關村每天有多少水貨通過空運經過重重渠道流入銷售者手中,這中間夾雜著多少錢錢交易,轉手過多少黃牛,外行人不得而知。

  在中關村鼎好B2經營一家蘋果專賣店的周強(化名)向記者描述道,在價格方面,水貨與行貨有著較大差別。行貨的價格大概能比蘋果授權店低5%。而水貨方面,包括人民幣與港幣的匯率以及其他因素在內,在香港拿貨能比行貨低大約17%。

  周強估算,在路上,物流的整個費用要花3到5個點。到了中關村,水貨的折合報價要比官方少10%-12%。一臺機器從香港或者深圳到中關村,在路上的花費大概是50-70塊錢。

  他向記者解釋,以水貨為例,水客背過來是一道利潤,缺貨時黃牛收貨是一道利潤,貨量充足時,代理商還得在上面加一層。貨到了深圳那邊,還有總批發商,這還要再加一層。

  “到底有多少層,這沒法給你說。”他說。

  實際上,當一個蘋果產品到了中關村,能給不同層級的商戶們帶來的利潤空間也有很大不同。

  小許所在公司不僅進行蘋果產品的分銷,也批發HTC、三星等產品,主要是從上一級經銷商那里拿貨,再批發給店面進行銷售。他稱,對于蘋果產品的銷售,公司每個月在蘋果產品上的流水資金量轉化是3000萬。

  他強調他們公司賺錢的模式是薄利多銷,以量取勝。他進一步解釋說,分銷商在一臺機器上賺到的利潤大概在一個點左右,即銷售價格的1%。

  “店面銷售賺取的利潤才是暴利。”他補充道,小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臺iPhone4S,官網賣4988元,他賣給客戶則是4650元。而客戶轉手再賣的時候,價格就已經變成了4850元。在這過程中,他大概賺了46.5元,而店面銷售則賺了200元,接近5倍。

  蘋果配件分成曝光

  除了水貨暴利外,蘋果熱潮也使得配件等周邊產品大熱。在華強北,手機商家靠著代工的優勢,以及早年做山寨機生意的本事,攻入蘋果配件領域,獲利頗多。

  捷安電子貿易行老板給記者介紹,給蘋果代工原裝配件的廠商,根據類似的材料可以制作出自己產品,即同款的A貨。這樣的A貨有很多,從電池、屏幕、散裝配件以及最普遍的貼膜等,A貨看上去幾乎與原件一樣。

  他說,對于商家而言,賺這部分比賺代工要多。例如給蘋果生產售價500元的原裝配套產品,成本如果是200元左右,代工廠家只能從中掙得不到50元的代工費。接下來,因為有技術和門道,生產同款A貨產品的成本價可能在100元以內,市場售價即使是300元,廠家也能賺很多。

  英杰數碼副總監李志民則向記者解釋了蘋果配套產業鏈上的另外一部分生意。他說,如今做蘋果配件產品,其實與做山寨機一樣。

  “一批貨下來,能直接對上廠家的批發商家最獲益,3元錢成本的配件批十幾二十塊,30元成本的產品批七八十元,拿貨就拿到最好那一批。”他稱,他們做批發都以批發價翻倍賣出去,自己賣到終端市場,把30元賣到100元。而從批發商中二次批發的商家,只能賺取中間的差額,例如90元批回來的,市場價可能是100元,他就賣比100元多一點。“這類商家很多,賺得少又不甘心,賺得多又賣不出去,現金流控制不好。”李志民說。

  吳波則向記者總結道,在蘋果配件席卷華強北的浪潮中,在這條產業鏈上,利潤空間的分成與以往的山寨機時期相差不大,從廠家到銷售終端,上、中、下游分成比例大概為4∶3∶3,或者是3∶4∶3。

  他強調,光是專門為蘋果等智能手機設計生產的移動電源廠家就有1500多個,產值達1000多億元。

  不知道自己有這么多代理店

  巨大利潤空間下,人人都想“啃蘋果”,各種級別黃牛泛濫,已成為不能辯駁的事實。

  蘋果官網信息顯示,在華強北,Apple優質經銷商只有1家,Apple shop只有4家,Apple 授權經銷商13家,但實際上,銷售蘋果手機及配套產品的店鋪卻是這些數字總和的成千倍。

  相似地,在北京,除了西單大悅城店、三里屯店兩家屬于蘋果直營店外,蘋果官方授權的經銷商共有126家,分為Apple shop、Apple 優質經銷商、Apple授權經銷商、行業授權經銷商四類經銷商。但事實上,現在出售蘋果產品的店鋪遠遠超過126這個數字。

  據悉,蘋果在華的四家總代理商(蘋果內部人士稱之為“國家代理商”)有佳杰科技、長虹佳華、方正世紀、翰林匯。本來至高無上的總代理的勢力范圍已經被壓縮,只負責IT賣場授權經銷商(如中關村鼎好、海龍內的授權經銷商),而這類經銷商是蘋果在華五類經銷商中最弱勢的一支。

  在蘋果官網上,中關村海龍僅有陽光智博、恒州等四家Apple授權經銷商,均在海龍的一層。中關村E世界授權店僅有鴻日等四家。但據周強介紹,2009年,當他的蘋果小店初在鼎好開張時,中關村的蘋果店只有幾十家。而現在,中關村的店面里幾乎都打著出售蘋果產品的招牌,純做蘋果產品的小店則達到了數百家。

  中關村的蘋果店鋪天蓋地,授權店卻只有寥寥幾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授權店需要500萬的注冊資金。這個門檻難倒了中關村許多小規模作戰,快進快銷的店鋪。

  記者在周強的小店里看到,擺放著蘋果的全線產品。當記者質疑這么多產品要多少錢時,他笑言這些產品都不是他的,是別人放在他店里代賣的。而他店里的銷售模式是,客戶有購買需求時,他才會到上一級分銷商那里拿貨。等客戶付貨款后,他才與上一級分銷商結款。

  這種事前不簽訂合同的交易模式,在中關村極為普遍。其本源于多年合作的信任或者彼此交織的熟人關系網,卻極易引發攜款跑路事件的出現。

  這條因蘋果而崛起的經濟鏈條中,利益空間似乎越來越大,無論是華強北還是中關村,上一個增長點是山寨機,現在是蘋果,那下一個增長點又是誰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