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學進去、感興趣
——記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一小自主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科學課上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研究。
日前,中關村一小第十屆“春華杯”自主教學課堂研討活動在全校各學科中展開。通過課堂觀察、專家點評及教師研討等環節,深入探討了“自主教學”在各學科教學中如何深入實施。這只是該校例行的圍繞“自主教學”主題開展的多種形式的研討活動之一,而類似的研討在中關村一小已經成為一種堅持和常態。
所有的研討,劉暢校長都會參與其中。觀摩研究課、傾聽教師與專家的想法和建議、把握課堂改革的進展、尋找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作為一所在北京市頗受矚目的優質小學,從2009年起,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課堂教學的改進。校長劉暢領銜,他們以課題研究的形式開始了一邊研究、一邊推進的課堂教學改革之路。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構建更有利于學生自主成長的理想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學進去、感興趣。
自主教學:踐行學校價值理念的必經之路
由于地處中關村自主創新核心區,社會、家長和學生都對學校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學校的核心價值是“做最好的我”,辦學理念是“自主發展、主動適應、自我超越”,在價值理念中,自主是一個關鍵詞。但是,當他們把目光轉向課堂,卻發現雖然教師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越來越到位,對教材的把握也變得越來越靈活,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卻不高。說到“自主教學”研究探索,劉暢校長說:“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品德成人,學習成才,做事成功’。成人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成才的重心是學習力的培養,成功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幫助學生成人、成才、成功,需要我們的課堂在思路上更開放,方法上更靈活,內容上更豐富,形式上更具挑戰。我們的教學必須更多了解研究學生的特點,從本質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自主教學”研究的目的。他們心中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自覺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我調控學習進程,自我評價反思學習結果,從而保證學習目的實現。自主學習更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合理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提高學生認識自我的反思意識以及自我調控的能力。可實際情況如何呢?2009年,“自主教學”研究起步之初,學校曾在低中高三個年級中各抽出兩個班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從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行為和自主學習策略三個方面的實際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學習目標超五成都是家長和教師確定的,能夠運用小結學習的學生只占五成,學習反思意識薄弱等問題很突出。
“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實際上反映的還是我們的教學問題”,劉暢校長對此十分清醒。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關注學生,不能調動學生主動真實地參與,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策略方面的有效引導是問題的根本所在。那么“自主教學”的課堂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他們的共識是:應當是溫暖、樸素、靈動的。“溫暖”要從師生關系的改善入手;“樸素”強調科學嚴謹的態度,通過課程構建和學習資源的豐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課堂設計視角的轉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豐富的活動形式讓學生主動經歷學習的過程;“靈動”強調對學生想法的充分尊重,對課堂問題的靈活應對,對課堂生成的有效利用。
行動研究:讓教師走出經驗的藩籬
“自主教學”研究的推進最重要、最艱難的過程也正是引導教師主動改變的過程。
“做了這么多年教師,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在教室里的站位對學生的影響”,這是四年級數學教師石永豐的感慨。為了更好地研究課堂中教師的作用,四年級數學教研組開展了主題為“課堂上發言次數和教師站位”的課堂觀察研究,石永豐老師的課被選為觀察對象。課后他認真看了課堂觀察記錄和老師們的建議,明白了教師站位和行走路線習慣會造成課堂上的關注死角,教室中學生座位有必要定期輪換,備課時應根據學習活動和學生學習能力預設自己的站位和行走路線。
研究改變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四年級一班和二班的語文、數學、英語老師基于學生小組合作低效的問題,聯合進行了“小組合作評價方式的研究”,一起設計小組評價的要素和組織形式,統一的評價方案簡化了不同學科間關注點的分散和操作上的繁瑣。圍繞“自主教學”研究所倡導的理念,學校引導每一位教師從關注自己工作中的問題入手,關注教育教學中的痛點,然后確定主題或課題進行研究。為此,學校確立了校級課題申報、評審、獎勵機制,并鼓勵老師們跳出學科界限,跨組、跨學科開展團隊研究。
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化,在教師團隊發展的高需求下,2012年7月,學校“葵園教師研究院”應運而生。研究院作為學校開展團隊研修活動、支持教育教學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學術社團,組織了多種形式的伙伴、團隊間的學習交流活動,通過整合教育科研機構、文化媒體、高校資源、社區等多種資源,為教師的課題研究提供了多種渠道和形式的支持和幫助。
2013年初,在“自主教學”實踐研究新的發展階段,課題組帶領老師們對好課的標準進行了重新定義:一節好課的標準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學進去、感興趣。動起來是基本形式,學進去是內在思考,感興趣是投入后的堅持和持續。簡簡單單九個字,直接指向的是學生從課堂行為到學習本質的變化。一節好課的標準更加明確了課堂教學轉變的具體路徑,即教學要從講授轉變為交流、從使用教材轉變為提供學材、從培養學生只會“接球”到鼓勵學生更多“發球”,即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三個“轉變”成為學校持續推進“自主教學”的實踐指導和方向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