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人才 > 正文

海歸潮涌中關村

日期:2010-07-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 ]

  1999年首次回國參加國慶觀禮時,鄧中翰對準備選擇在中關村創業還懷有一絲忐忑。10年后,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上,再次登上觀禮臺時,鄧中翰對中關村的工作人員感慨道:“當年的選擇太英明了。”

  10年間,鄧中翰打造的“中國芯”享譽全球,他自己也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鄧中翰的成功之路,只是數以萬計的海外留學人員在中關村創業的縮影。

    今年5月,200多位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的海外學人組團參觀考察了中關村,這是近10年來中關村接待的第147個海外學人考察團。考察結束后,近半數成員表達了到中關村創業的想法。

  中關村已經形成一個強大磁場,吸引著海歸人才。

  數據顯示,目前,在中關村創業和從事科學研究的海歸人才超過1.5萬名,活躍在中關村、由海歸人才創辦的企業達3000多家。一個極具創新力的海歸人才特區,正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形成。

  找最好的人,建最好的研究所

  走進位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區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生命所”),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門口一個貼滿研究報告的公告欄。6月11日最新出版的國際權威科技刊物《細胞》雜志,頭條文章就出自該所。

  2005年研究所初創的時候,一年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是兩篇;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4篇;2009年,這個數字又變成了33 篇,并開始出版專著。

  這是國內科研領域的一塊試驗田。生命所完全由海歸科學家領銜創立,未滿5歲就已展現出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姿態。

  2003年年初,年僅40歲的王曉東已是美國得州大學終身教授、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員。偶然的一次機會,他看到一則生命所全球招聘頂尖科學家的啟事,招聘條件很有吸引力——5年合同期內,所長和實驗室主任的科研和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干預和考核干擾;生命所不需要通過項目申報獲取經費,北京市每年提供研究經費3000萬元,科技部每年也有經費支持;所長年薪100萬元,實驗室主任年薪為30萬~50萬元……

  完全不受國內舊有科研體制限制!王曉東依稀看到了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前景。而這正是生命所籌建的初衷,即探索一條與傳統科研體制迥然不同的道路,創造“類海外”學術環境。

  隨后,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王曉東奔著理想而來:“我們就是要建一個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所。”

  要想建最好的研究所,就要招最好的人。這里的研究人員面向全球公開招聘,不看國內通行的出身名師、名校以及在名刊發文章的“三圍”,而是注重人才是否曾經達到國際一流成就、當前是否仍有科研潛力、是否具備科學家的綜合素質。受聘比例僅為5%,王曉東作為所長也同樣只有一票。

  沒有一哄而上的工程思維,一切寧缺毋濫。一個值得珍視的細節是,24個實驗室主任職位,用了整整5年才填滿。

  在這里,科研人員再也不用因找項目拉經費而苦惱,也不用為檢查驗收而分神。入圍的研究人員每年可以得到至少200萬元的科研資金,5年內開展自主研究。

  有了與世界接軌的運行機制,還要具備世界一流的評價體系。

  生命所組成了科學指導委員會,每5年對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進行評估,委員會包括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多位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評估不合格的不再留任。

  在今年剛剛完成的首輪評估中,6位參評者有兩位黯然出局。評委們認定,其中一位科研產出不足,另一位雖然學術論文數量不少,但原創性和集中效果不夠。

  生命所的選人用人機制正在成為樣板。

  2009年,中關村出臺《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方案》,提出用2~3年,參照生命所模式,聚集3至5個由戰略科學家領銜的研發團隊,分別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心)。

  瞄準海歸創業的每一道坎

  留學日本的海歸博士、思比科微電子公司創始人陳杰至今對2005年創業邁出的第一步記憶猶新。

  公司初創期注冊資金不過120萬元,沒想到經過專家評審,中關村管委會決定給出300萬元重大專項資金資助,“這筆資金足以將公司全額收購”。

  陳杰說,當時憑公司自有資金,只能去開發100萬像素甚至30萬像素的芯片。正是有了這筆“巨額”資金,才大大縮短了公司積累期。在經費的支持下,2006年,陳杰的公司成功開發了200萬像素圖像傳感器芯片,填補了國內空白。

  300萬元的政府專項資金給剛剛誕生的思比科以堅強的支撐。今天,思比科已成長為國內唯一一家能自主設計和批量生產百萬像素以上高端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及相關圖像處理芯片的高新技術企業,終結了CMOS圖像傳感器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的時代。

  像陳杰一樣受益的不在少數。記者發現,陳杰的公司所在的國際孵化園內,125家海歸創業企業都有一本服務手冊,上面提供了數百項國家及地方的科技扶持資金專項,需要申請的話,孵化園會有專人負責辦理。

  中關村國際孵化園副總經理羅毅說,海歸人才回國創業有共同特點:人員素質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強,但是創辦企業的經驗不足。孵化園的目的就是幫助他們在創業初期盡快適應環境,度過風險,克服困難。

  類似的留學人員孵化園在中關村有29家,3000多家海歸企業在這里蹣跚學步,之后進入各個產業園中拓展發展空間。中關村也把服務 瞄準海歸創業的每一道坎。

  2008年10月,一個歷史性機遇擺在已成立兩年多的北京普能世紀科技有限公司面前:有機會收購加拿大上市公司VRBPowerSystem。這家企業擁有全球頂尖的技術研發,卻恰好遇上金融危機。然而,公司董事會要求賬面必須保有兩年的流動資金。

  正在公司董事長俞振強為尋求收購資金焦慮的時候,中關村通過評估認定普能前景可觀,多方溝通,愿意承擔風險。中關村的表態給董事會注入了強勁信心,最終完成了低價收購,隨后中關村還牽線聯系上新的股東,普能公司迅速獲得800萬美元的投資,在電堆構造、關鍵材料、系統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如今,普能公司擁有釩電池領域15項專利及核心電堆設計、電解液配置、系統集成設計,以及在風力發電、離網供電系統和智能電網等領域的應用技術,覆蓋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

  每天都有奇跡發生

  海歸潮涌中關村。

  近10年來,到中關村創業的海歸人才數量快速增長,中關村留學人員創業服務體系累計接待來訪的海歸人才超過5萬人次,其中10人以上的訪問團組超過150個;平均每個工作日有20人來訪,有兩家海歸人才企業注冊成立。

  在中央啟動“千人計劃”、北京市出臺“海聚工程”之后,中關村啟動了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大力吸引和聚集產業領軍人才到中關村創新創業。有 29名中關村人才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其中創業類人才27名,占全國總數的17.6%,位居全國第一。69名中關村人才被認定為北京海外高層次人才,占北京市總數的78.4%。

  海歸人才為中關村的創新和創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家“863”、“973”等科技重大專項中,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航天探月等國家重大工程中,在新創制的很多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中,都有海歸人才的智慧貢獻。

  一批中國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的翹楚悄然誕生:鄧中翰創辦的中星微電子公司研發了數字影像芯片,文劍平創辦的碧水源公司研制了膜生物反應器應用技術,李彥宏創辦的百度公司研發了框計算平臺和智能搜索技術……

  截至目前,中關村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已達150家,IPO融資額13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24家中關村企業中,半數是海歸人才創辦的。中關村海歸人才企業的注冊資金總額累計超過50億元,并吸引了數百億元的境內外資金。

  中關村開始瞄準新的目標——通過集成資源聚焦重點,促進海歸企業發展,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千億元規模企業、產業帶動力大的百億元規模企業和高成長的十億元規模企業。

  在人才方面,中關村重點實施高聚工程,有81個個人或團隊被任命為2009年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推進股權激勵試點,目前已經有263家單位參加試點。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重大專項資金列支間接費用管理辦法,在經費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已經批準82家試點單位及其承擔的101個國家及北京市科技重大項目開展試點。

  今年4月,中關村又出大手筆,市級財政5年統籌安排300億元,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為重大項目落地提供資金支持,帶動中央和市屬企業、戰略投資者、創業投資機構等社會資本投入。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周云帆說,中關村建設海歸人才特區的“特”,就是在中關村特定的區域內,采用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機制為海歸人員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務,優先支持海外高層次人才享受國家和北京市給予中關村示范區的各項政策,引導海歸人才融入中關村的創新創業熱潮。(Z)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