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人才 > 正文

中關村人才是怎樣成長起來的

日期:2011-07-04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字體: ]

 柳傳志、李彥宏、鄧中翰、尹衛東……這些在國內外頗具影響的企業家都是在中關村成長起來的;

  全國海外留學人員約有1/4在中關村,超過1.5萬人的海歸創業人才在中關村累計創辦企業超過6000家;

  北京地區入選中央“千人計劃”的311人中,80%在中關村。

  用群賢畢至、群英薈萃來形容今天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并不為過。然而,中關村示范區的人才發展目標并不滿足于此,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中組部和北京市決定在中關村示范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人才特區。

  “中組部要求,要像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經濟特區那樣,在一個較小范圍內進行試驗和探索,取得經驗后,再以點帶面推動改革創新。”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這樣解釋“人才特區”的概念。

  

  特殊區域吸引人才

  北京賽林泰醫藥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癌癥和糖尿病領域新藥研發的企業。該公司董事長李文軍告訴記者:“賽林泰成立至今僅3年多時間,研發人員已經從成立之初的8人發展到今天的86人,從1個博士發展到18位博士,其中有9位博士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知名醫藥企業。如今,賽林泰已經有10個在研一類新藥,并獲得6項發明專利。今年,賽林泰有4人通過北京‘海聚工程’的初選。”

  像賽林泰這樣人才濟濟,特別是由海歸人才擔當研發和創新主力的企業在中關村并不鮮見。記者了解到,目前中關村示范區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約12萬人,從業人員人均產值超過100萬元。中關村海歸人才創辦企業超過6000家,是國內海歸人才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目前活躍的企業超過2000家,其中包括中星微電子、啟明星辰、百度、搜狐、奧瑞金等知名企業。中關村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中,半數是由海歸人才創辦的。海外留學人員群體已經成為中關村最具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中堅力量。

  眾多高端人才之所以選擇在中關村創新創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本身就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而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中關村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空間布局,擁有232平方公里的產業用地,中關村核心區有32所高校、206家科研院所,是科技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中關村示范區內共有國家級科技基礎設施計211所,占北京市的90.6%,占全國的17.2%,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7個,占全國的30%;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個,占全國的35.5%;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7個,占全國的29.1%。正是這些無與倫比的科技資源優勢,使中關村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人才。

  特殊政策扶持人才

  雖然北京和中關村的區域優勢非常明顯,但要讓高端人才匯聚到這里創新創業,還需要相關政策的扶持。近幾年來,隨著北京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房價高企、交通擁堵等不利因素令不少人才對這里望而卻步,一些年輕人因為買不起高價房而意欲逃離“北上廣”。

  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員工于丹今年因為分到了一套兩居室的人才公租房而免去了住房擔憂。于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作為北京首批人才公租房的受益者,感覺這一政策解決了外地人才在北京的住房問題,免除我們的后顧之憂。尤其是我即將從二人世界變為三口之家,更需要有適合家庭居住的環境,才能立足北京,扎根北京。”

  于丹能享受人才公租房是因為今年1月發布的《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示范區人才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的若干意見》,這個由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住建委、中關村管委會等部門聯合制定的意見明確,中關村示范區內創新創業的各類人才符合一定條件,可申請人才公共租賃住房。目前,已經建成第一期人才公共租賃住房約6000套并投入使用。

  事實上,國家和北京市為支持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措施。今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與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明確了13項特殊扶持政策。隨后的5月,北京市制定了《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劃(2011-2015年)》,配套實施6項重點工程,落實10項具體政策。從人才科技經費使用、進口特需品稅收優惠、簡化結匯手續、重大項目資金支持以及人才落戶、出入境、醫療、家屬安置各方面,人才特區都實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

  李文軍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在中關村實施的‘人才特區’政策使得有真才實學的各類頂尖人才不再受舊有的科研體制限制,不為定勢所困,不為視野所限,不為艱難所懼,讓各類頂尖人才在中關村‘如魚得水’,工作和生活得有尊嚴,落戶難、資金資助難、就醫難、租房難都已變成過去時。”

  特殊機制造就人才

  如果說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需要好的政策,那么培養人才不僅需要好的政策,還需要好的機制。

  記者從中關村管委會了解到,目前北京市與19個國家部委共同組建了中關村創新平臺,打通各類要素流動和配置渠道,著力構建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體制機制。下一步將籌建人才特區建設促進中心,打造“一站式”咨詢服務平臺,為中關村人才特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專員制”服務。同時,積極推動科研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在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試點推行新的科研管理制度,努力營造與國際接軌的科研學術環境。

  精進電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術官蔡蔚就是在中關村海歸人員創業服務體系下成長起來的企業家。

  2007年蔡蔚參加了由中關村組織的海外留學生中關村考察團,雖然考察時間很短,但是中關村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蔡蔚很快就下定決心到中關村創新創業。2008年,蔡蔚與同是海歸的余平共同創辦了精進電動科技(北京) 有限公司。短短幾年間,該公司的營業額已經從2008年的幾十萬元增加到2010年的2500萬元,今年預計將突破2億元。如今,精進電動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電機行業的領軍企業,并在國際上有了一定知名度,其產品全部出口歐美,最近該公司又拿到了100億元的合同。

  蔡蔚表示,“十二五”期間,精進電動將承擔6項國家863項目,還參加了中美清潔能源汽車聯合研究項目。

  特殊平臺集聚人才

  “致力于打造全球性的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是中關村人才工作的目標。因此,僅有特殊區域、特殊政策、特殊機制還不夠,打造特殊平臺才能集聚更多的人才。

  記者從中關村管委會了解到,中關村人才特區正在積極打造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兩大“發展極”。

  中關村科學城以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學院路為核心區域,在生命科學、航天航空、網絡技術、新材料等領域,打造高端研發技術創新服務區,集聚高端人才,轉化創新成果,力爭推動區域形成萬億元以上的產值規模。目前,在中關村科學城,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業建設了18個特色創新產業園和9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評估論證和實施的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60余項。

  在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的支持下,未來科技城的建設以建設低碳、現代、國際化之城為目標,以支持央企人才團隊發展為著力點,以大市政配套建設為保障,嚴格控制工期和質量,計劃于今年年底前初具規模。目前,中關村制定了《未來科技城人才引進工作暫行辦法》,支持入駐央企引進急需、緊缺的各類人才。神華集團、商飛集團等15家央企將在北京市昌平區共建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目前已經有4家央企開工建設,今年年底前15家央企將全部開工,入駐央企已經引進了50名入選中央“千人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

  此外,中關村人才特區還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天航空、云計算等領域的一系列科技重大專項、新興產業項目平臺,依托這些研發機構、研發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吸引和聚集各類人才,搭建多層次的創新創業平臺。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