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江蘇南京日前舉行了人才特區建設推進會,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表示,要“以北京中關村國家人才特區為標桿,舉南京全市之力創建國家級紫金人才特區。”要打破傳統方式方法,盡一切特別之舉、特殊之策,打造南京國家級紫金人才特區。
記者了解到,“紫金人才特區”核心區規劃面積為50平方公里,到2015年,以其為主載體將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和中試用房600萬平方米。同時,南京將賦予特區相當于市級經濟管理及規劃審批權限。
爭做人才的“輸入地”
南京的人才特區建設并非空穴來風。此前,江蘇省提出建設“江蘇人才特區”,到2015年率先建成人才強省,到2020年人才發展主要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南京打造人才特區開辟了空間、提供了機遇。
從地理位置來看,南京位于滬寧杭人才走廊長三角門戶,四周洞開、競爭激烈,特別是面臨長三角一體化、通勤化,以及其他城市人才政策創新的重壓。如果南京留不住、用不好人才,就會陷入都市圈“中間陷阱”,遭受長三角虹吸效應,淪為人才的“輸出地”。
從科技資源而言,作為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目前,南京在全國大中城市中,萬人在校大學生數位居第一、萬人研究生數位居第二,兩院院士數位居第三,科技、教育、人才和文化成為了南京建設人才特區的最大優勢。
“人才爭奪已經成為國家和地區競爭的焦點,在人才特區建設上的競相追逐,就像當年建設經濟特區、開發園區、功能區一樣,成為一種新的競爭方式。”楊衛澤表示,南京要突出創新、人才、科技的深度融合、優勢發揮,迅速集聚資本、技術、勞動力和先進管理經驗等發展要素,實現發展從質變到量變。
突破傳統用人留人機制
“機制重于科技、科技重于載體。”楊衛澤強調,要跳出傳統的引人、用人、育人思路,絕不能只重平臺建設,忽視機制創新。他認為,不能只重行政化,忽視市場化,只有進一步完善期權等市場化方式,才能從根本上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沒有一系列貼心的保姆式服務,就不是真正從骨子里重視人才。”
根據規劃布局,南京將賦予特區相當于市級經濟管理及規劃審批權限,優先安排用地計劃。建設規費和國有投資平臺土地出讓金全部返還特區,作為國有股份,五年內不參與分配。特區建設的孵化器、加速器、中試用房和人才公寓,給予貼息扶持;市級以上的孵化器、加速器,三年內營業稅、所得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全額補貼。市級各類創新創業政策,向特區傾斜,并在各項獎勵扶持基礎上增加20%。
創建良好用人環境
南京圣和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勇說,十多年前他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創辦了這家公司,但現在,大學教師可以保留職務離崗創業。
“無論是社會寬容度,還是資金支持,南京都給人才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環境。”南京市委組織部人才三處工作人員認為,一方面,南京助推本地更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走出來創業;另一方面,著重吸引海內外高層次科研人員前來創業。
據前瞻網了解,為實現“紫金人才特區”的總體目標,南京市將實施創業人才“321”計劃、創新人才“300”計劃、雙創人才“2060”工程、萬名青年大學生創業計劃、科技金融“111”工程、人才安居“195”工程六項重點工程和推動人才評價改革、深化落實“南京科技九條”、實行產業和科技經費計劃單列等十項創新政策,大力推進人才建設,實現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