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他34歲辭掉公職,闖進中關村,一間房、兩個人、兩臺電腦開始創業生涯,13年奔向深交所,他就是東華軟件的創始人薛向東。
文/全景網《WE言堂》專欄特約 碩士博士圈
他34歲辭掉公職,闖進中關村,一間房、兩個人、兩臺電腦開始創業生涯,13年奔向深交所,他就是東華軟件的創始人薛向東。
1959年,薛向東出生于山東泰安的薛莊北村。白菜、豆腐、山泉水合稱“泰安三美”,據說1300年前李白曾慕名而來,游遍泰安,并留下“游山不來品三美,泰山風光沒賞全”的千古佳句。
大概是沾了詩仙的靈氣,薛向東從小就聰穎過人,不怎么費力就年年考第一,尤其是作文經常被作為范文誦讀,小學2年級隨手寫的一篇“家鄉的秋天”,就獲得縣里的一等獎。
父親一看他是塊讀書的料,遂重點栽培,“不用干農活,專心讀書就行!”自此,薛向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到了12歲還分不清地里的菠菜、油菜,“經常把韭菜當小麥”。
不過,當時正處“文革”期間,學習再好有什么用?所以1976年,薛向東高中畢業后直接回家當了炊事員。可連菜都認不全咋當炊事員?這可難不倒薛向東,他最不缺的就是小聰明,半個月不到就門清,“胡蘿卜煮五分鐘剛剛好,芹菜黃瓜會相克。”
一年后,他的炒菜手藝更被一位國企相中,成了那家企業的廚子,日子過得相當快活,“日曬不著、雨淋不著,餓了就去廚房偷肉吃”。
不過,隨后1976年粉碎四人幫,隔年恢復高考,薛向東突然覺得,“當知識分子才是自己的夢想”,他決定抓住青春的尾巴,圓自己一個大學夢。
1978年春天,薛向東在村里的廢品回收站花一毛錢淘到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要說智商高就是厲害,這位老兄僅僅花了5個月的時間,就把高中3年的十幾本課本全搞定了。
1978年秋天,薛向東一舉考入湖大計算機系,父親大發雷霆,“計算機是個什么東西,還能比老母雞值錢?”薛向東有嘴說不出,因為他也是一頭霧水,“只是覺得計算機很神秘。”
你想啊,當時全國上百萬青年才俊憋了整整10年,所以同一屆年齡差距將近10歲,不少同學上過山、下過鄉,人生閱歷極為豐富,日后赫赫有名的IDG的熊曉鴿就是那年考入湖大英語系的。
所以,在湖南大學這所千年學府里,薛向東經常是高朋滿座,“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不過,和土生土長的湖南伢子不同,每到暑假,薛向東的足跡就踏遍三湘四水,“愛晚亭、橘子洲頭、岳陽樓、韶山等游了個遍。”
不過,玩是玩,學歸學,薛向東的專業課一點沒含糊。當時,整個湖大只有一臺IBM5120,為了等上機,他每天要排隊差不多兩小時。不過,薛向 東并不孤獨,一同排隊的還有他下鋪的一個哥們,“從摸鍵盤開始,到編程、敲代碼,全在一起混。”4年下來,哥倆雙雙變成標準的程序員。
1982年畢業之時,與那位兄弟去加拿大留學不同,薛向東直接去了機械工業部外事局工作。4年后又調入機械工業電腦公司,此后6年期間,薛向東從普通職員、經營部經理一路做到高級工程師。
就在薛向東按部就班過起太平日子的時候,1992年春天,他突然接到了一個越洋電話,“這么多年你跑哪去了?”原來是那位睡在下鋪的兄弟打來的。當時他已經在加拿大一家系統集成公司做到了高管,“公司準備在北京開分公司,首席代表的職位有沒有興趣?”
你知道的,彼時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吹開了一潭春水,“92派”噴薄而出。薛向東當時激動得說不出話,第二天就提交了辭職信。
不過,你以為老外的錢那么好賺?拿人嘴短,什么都得聽人家的!當時,薛向東牽頭跟北京的一家客戶簽合同,本來談得好好的,但是到了最后簽字的環節,總部卻突然說要提價15%,客戶一聽就不干了,好好的生意就此泡湯。
“不受這洋氣了,自己干!”
沒有人怎么辦?薛向東直接拉上了加拿大的同學,“把我拉下水,想跑沒門”。于是1993年夏天,薛向東注冊成立了“東華誠信電腦公司”,主做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地址選在了中關村。
不過那時候,中關村魚目混雜,不僅有“民營科技第一人”陳春先、聯想柳總等日后的大佬,更有倒賣發票的騙子。薛向東呢?只有一間不足30平米的辦公室,兩個員工,兩臺電腦,“怎么看怎么也像騙子。”
此后,公司成立了半年,一個客戶都沒找到。每次薛向東抱著一大堆資料興高采烈跑到客戶那里,結果都是被連人帶紙轟了出來,“就倆人,糊弄誰呢?”
1994年,50個客戶頭49個都被拒絕了,最后一個他干脆一張紙都沒有帶,進門就開噴。“這單業務給你了,”抬頭一看,原來是一位機械工業電腦公司的老領導。
萬事開頭難,有了第一個單,很快,客戶接踵而來。
1995年春天,薛向東牙疼得厲害,他跑了3家牙科醫院,都是人滿為患。最后沒有辦法,就去積水潭的一家私人醫院,結果照樣排500米的長隊。薛向東急了,他直奔院長辦公室,“一個預約系統立馬解決排隊問題,干不干?”
也不知道那天是院長心情好,還是真覺得薛向肚里有貨,真同意了,“可以試試!”薛向東馬上牙也不疼了,立刻召集10多個技術骨干,直接拿著行李住進了辦公室。此后20多天,前前后后測試了30多次,終于提前一周把系統交給了醫院。
“排隊時間縮短了足足50分鐘”,院長一開心,一口氣給薛向東介紹了5家醫院。最挑剔的醫院都搞得定,其他行業自然勢如破竹。
到了1997年,東華的客戶已經覆蓋了醫療、銀行、電信等6大行業,客戶規模擴大到50多個。
這時候,薛向東喊出了“服務第一”的口號,他要求每一位員工的辦公室里放一個備用的行李箱,“24小時待命,隨時出差。”
1997年臘月二十九,威海一家通信公司打來電話,“系統死機,電信計費停擺了”,負責人當時在電話里就哭了。
薛向東二話沒說,拿起行李就直奔機場,搭上當晚8點到煙臺的航班,然后坐大巴連夜趕往威海,連夜搶修,最后趕在大年三十把系統修好了!
到了1998年,公司收入已經超過500萬,完全擺脫了生存危機,于是,薛向東醞釀三步走,“要在中關村闖出一片天。”
第一步,研發新產品
頭5年,公司軟件業務基本都是“來樣加工”,“照貓畫虎,甲方提供樣板,照著做就行。”不過,薛向東心里很清楚,靠著別人的創意是不可能做大的。
所以,1998年底,薛向東大規模招聘,一口氣招聘了30多位博士、碩士,迅速組建了一支40多人技術隊伍。一年之后,相繼開發出電力、銀行、保險等10大行業的集成解決方案,也宣告東華徹底從“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
第二步,“傍大款”
有了自己的產品后,薛向東也有了吆喝的底氣,他把目光鎖定在500強等大客戶。
1999年,一家大型股份制銀行委托薛向東做“家庭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項目,那是他第一次跟銀行打交道。不過還是老套路,”集中15個工程師,閉關一個月”。此后,冒煙測試一次過關,總行行長連聲叫好,“東華做的不錯!”
隨后,20多家地方商業銀行紛紛找上門來,“不錯這兩個字可比幾千萬的廣告費還管用,“有了口碑,一切就不是事,“每年70%業務都是客戶帶客戶。”
2001年,薛向東在除西藏外的每個省市都設有服務中心,“大城市設立獨立的機構,小城市就在當地招收工作人員”,而像中石油、煙草公司那樣的全國性大項目,都是總對總提供全國服務。
第三步,別樣營銷
2002年春天,薛向東在《新聞聯播》上看到山西連續發生多起煤礦爆炸事件,他輾轉難眠,“如果能開發出一套監控系統,監督礦區的生產和安全就有了保障。”
此后,薛向東專門組建一個開發小組,“到山西礦區考察,聘請煤礦專家做顧問”,一年后,東華煤礦安全聯網監控系統誕生。
2003年夏天,系統正式進入山西礦區,相繼在平塑煤炭集團、新汶礦務局、肥城礦務局等地安裝,從此,監控區內再沒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采掘效率大大提高”。
不過,薛向東就此落下一個毛病,“一到七點,就要雷打不動看完新聞聯播。”
2005年,東華的營收超過5個億,薛向東也首次登上了胡潤富豪榜,而與他同時代的很多軟件公司早已不見了蹤影。2006年8月23日,東華軟件更是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薛向東笑到了最后。
上市后,薛向東啟動了并購戰略。2007年,收購了聯銀通;2009年,并購后盾科技;2011年,收購神州新橋。“上市+并購”兩架馬車,直接把東華帶入了快速發展的快車道。
“一個企業創造經濟價值的時候,更要回報社會,”成功后的薛向東沒有迷失自己,并在解決殘疾人就業方面做出了表率,“僅2012年,東華就在全國各地招聘了50多名殘疾員工”。
此外,薛向東還特別為殘疾員工開設了福利制度,“為每位殘疾員工每月發放津貼,每季度舉行一次專屬殘疾員工的主題活動。”
如今,東華軟件已經有擁有200項自主知識產權,市值超過300億,薛向東也成為身價超過百億的IT達人,他用24年的行動,詮釋了自己的人生信條,“沒有終點,唯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