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新址后的“雙螺旋”正在焊接安裝,下周將完工
拆除前 ■供圖/海淀園管委會
拆除中 ■攝影/本報記者 賈婷
中關村地區的標志性雕塑——“雙螺旋”將移址重塑。矗立在中關村大街17年之久的老“雙螺旋”雕塑已經拆除,而距離原址幾十米外的一尊新“雙螺旋”雕塑正悄然出現在中關村西區廣場上。
■現場:
“螺旋”邊拆舊邊建新
昨天下午,記者在黃莊附近的中關村大街上看到,原來馬路中央綠地環島位置矗立的金黃色“雙螺旋”雕塑已經不見蹤影,原址位置四周被苫布圍起來,一輛挖掘機和一輛卡車停在旁邊,雕塑的基座還在。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雙螺旋”雕塑是前天開始拆除的,隨后雕塑被運走。
而在西北方向不到50米的中關村西區廣場上,同樣有一個工地正在施工,在安放新的“雙螺旋”雕塑。記者看到,新雕塑從基座到頂端高有10余米,周圍搭著腳手架,施工人員正在焊接雕塑鋼板連接處的縫隙。新雕塑的外形與原來的“雙螺旋”雕塑一樣,只不過更高一些,體量也更宏偉。
■進展:
“新地標”下周完工
目前承接新“雙螺旋”雕塑安裝工程的是北京原北雕公司,施工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是4天前開始安裝新雕塑的,目前正在進行鋼板的焊接,而整個雕塑完工要到下周。屆時,新雕塑的基座將用磚頭砌成一個花壇。
據介紹,新“雙螺旋”雕塑的模子兩個月前加工制作,模子中間是空的,兩邊用2厘米厚的鋼板作為“鋼架”支撐,然后模子外面要焊上3層鋼板,再在白色的鋼板上貼一層金色的鋼片。由于“雙螺旋”雕塑多處呈弧形,工人要用萬斤頂將鋼板“扭曲”。
■探因:
配合中關村西區總體定位
中關村“雙螺旋”雕塑形成于1992年,金黃色的“雙螺旋”雕塑被喻為中關村的地標。2008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成立20周年之際,雕塑進行過修繕,并取名為“生命”,重塑的“生命”雕塑依然沿用以前的外觀和顏色。今年,海淀區政府再次決定對“雙螺旋”雕塑進行移址重塑。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有關負責人對此解釋說,此次將“雙螺旋”雕塑移至中關村西區廣場,主要是配合中關村西區的總體定位,將象征中關村的標志在此進行展示。
■攝影/本報記者 賈婷
■線索提供/趙先生
新聞背景
DNA雙螺旋結構是1953年由兩位年輕的英國生物學家沃森和克里克發現的。該結構的發現不僅是一項科學的發現,更標志著兩位年輕科學家勇于挑戰權威及嚴肅認真的科學精神。而這種科學探索的精神和品質也是中關村需要倡導的,因此DNA雙螺旋雕塑得到了中關村的認同,也符合科技社區的文化意義。1992年,一座金黃色“DNA雙螺旋”雕塑出現在中關村大街的黃莊十字路口中央,并在隨后的17年里成為中關村最具有代表性的標志。
迎新
新雕塑與廣場環境很協調
陳斌走在中關村西區廣場的林蔭道,他偶然看到,原來中關村大街的“DNA雙螺旋”雕塑搬到廣場。看到正在施工的新雕塑,陳斌的第一感覺是與廣場周圍的環境很協調。他說,“雙螺旋”雕塑早應該從大街上搬走。
在中關村西區一家IT公司上班的陳斌第一次見到“雙螺旋”雕塑是在高中二年級,“生物課老師講DNA的時候特別提到,中關村就有一個這樣的雕塑。”為了加深理解,陳斌和同學騎了一個小時的自行車從東城趕到黃莊,那個金色的扭曲變形的雕塑讓陳斌的印象特別深刻。
大學畢業后,陳斌到中關村西區上班。每天坐車都要從“雙螺旋”雕塑身邊經過。短短幾年的時間,中關村幾乎“改頭換面”,中關村大街也變得越來越擁堵。“我早就希望能把雕塑移走。”陳斌認為,“雙螺旋”雕塑所在的黃莊環島就像一個瓶頸,所有的汽車都要從環島兩側通過。如果有一天能拆掉環島,擴建成道路,這里的交通會變得通暢。
懷舊
看到“雙螺旋”就能找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