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關村南大街的老數字北京信息亭傷痕累累。任敏/攝
“怎么又不能用了,這已經是第三臺了!”面對信息亭內黑黑的屏幕,剛下火車想找工作的小李一臉無奈地走開了。
昨天記者從信息亭運營商了解到,投放街頭近7年、備受詬病的400余臺戶外信息亭將在升級后“新裝上陣”。
現狀 查一條線路花了10分鐘
在人民大學東門附近,記者發現了路邊一個信息亭,亭外的塑料殼早已不見,只剩下銹跡斑斑的鐵皮,上面貼著“刻章辦證”的小廣告;亭內的地板漆已經脫落,堆滿了灰塵,內側墻壁上還留下了黑色的“涂鴉”痕跡。走進亭內,記者試著查找從人民大學到東單的路線,研究了半天才明白如何手寫輸入,好不容易寫到“大”字,觸摸屏居然識別成“天”、“人”,甚至是亂碼,由于屏幕上沒有移動的按鍵,輸錯后不易修改,只能從頭再來。就這樣反復修改嘗試,查這一條路線就花了10分鐘。
在中央民族大學附近,100米內緊挨著的3個信息亭均為黑屏;而在中關村地鐵站旁,孤零零的一個信息亭里已落滿灰塵,行人望而卻步。
據記者統計,在長達5000米的中關村南大街上,12個信息亭中有一半是黑屏,而在隨機采訪的20個路人中,有14個人回答不用或者很少使用。
分析 實用功能發揮不足
餐飲、物價、旅游、交通違法、電子地圖……信息亭中的實用信息確實不少,使用率最高的算是電子地圖,可由于手寫輸入法的局限,不少用戶反映輸入不方便,查詢速度慢。
2006年,信息亭推出了綜合繳費業務,市民可以在一些戶內信息亭交水電費、寬帶費、有線電視費等,但是面對銀行、郵局等提供的自助繳費服務,信息亭的支付功能并不突出。
信息亭項目曾將廣告作為主要贏利方式,公司網頁介紹說可以通過海報、觸摸屏的頁面、過渡頁、打印票面和視頻等方式展示廣告。但2007年上半年,亭身的廣告已經取消;與普通網站相比,信息亭的點擊量微不足道,所以觸摸屏的廣告也不足以吸引商家。
出路 400多信息亭將換新裝
“最近一年多,迫于資金壓力,信息亭的維護力度確實有所減弱。”運營商北京首通萬維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馬衛國坦承,“戶外信息亭已經使用6年多了,設備已經老化,公司新的樣機已經設計出來了,正在等待主管單位審批。”
據了解,目前,全市共有617臺信息亭,戶外457臺,戶內160臺。該公司已計劃投入兩到三千萬元用于400多戶外信息亭的改裝。記者在東花市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的門口,看到了升級版信息亭的樣機。新的信息亭取消了外殼,亭身為一個高2.2米,寬約1米,厚約0.5米的長方體,其正面是一個LED屏幕,可以展示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原來的觸摸屏則被安放到側面。東花市街道這臺信息亭的屏幕上正在播放社區新聞、街道通知和風景圖片。
根據計劃,信息亭將在原地升級,由于少了亭子間,保潔工作將大大減輕。針對市民關心的輸入法和反應速度問題,該公司正在與相關公司合作開發新的輸入法,并將采用有線網和無線網結合的混網結構,以提高系統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