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日)凌晨,盛鑫菜市場的采購人員來到新發地果蔬批發市場進貨
頭燈、登山鞋。凌晨3時,這副裝備在新發地批菜的恐怕只有萬兵了。他是盛鑫菜市場的經理,這家菜店位于白紙坊,是西城區首個公司化自營菜店。“呦,礦工來啦!”一個認識的菜農和他打招呼。“他這頭燈都成新發地一景了。”萬兵的助理李志平笑著說。
“開工!”萬兵摸黑兒跳上一輛黃瓜車,“啪”地一聲,頭燈亮了,一束強光打在黃瓜筐上。“永清產的頂級黃瓜,摘下來還不到10小時,勻溜個兒。”萬兵邊看邊小聲念叨,他把頭燈對準兩排黃瓜中間的縫,“鮮花到底,貨不錯,多少錢一斤?”原來,從上到下,每根黃瓜都有花,就叫“鮮花到底”。別看萬兵說起挑菜的門道來頭頭是道,可幾個月前,他連家里的菜都沒買過。“吃一塹長一智,多吃幾次虧就會挑了。”
去年11月,850平方米的盛鑫菜市場從出租攤位,改為業主公司化自營,還是賣菜,但靠集中、規模進貨,目的是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菜價。
“出租攤位時,菜市場菜價過高,商戶主要對高端消費者。附近居民有意見就用腳投票,結果因為生意慘淡,很多商戶退租,66戶最后只剩20戶。也是沒辦法了,我們才搞菜市場自營。”李志平介紹說。
業主自營后,菜市場統一進貨,統一運輸,員工公司化管理,減少中間環節。
最初,萬兵找了家公司配送,但是質次價高,他們索性自己進菜。一開始不了解情況,買回去一看,上面幾層是好的,下面就不新鮮了。“吃了幾次虧之后學乖了,黃瓜就買‘鮮花到底’的,成箱的菜從背面開蓋看。”萬兵說,菜新鮮,價格公道,采購量合適才能降低損耗。損耗下來了,菜價才能下來。現在,盛鑫菜市場的價格已經成為白紙坊那片兒最低的。
萬兵總結,菜市場自營后,中間環節少了,菜價就下來了;菜價低,菜新鮮,買菜的人就多了,進菜量一大進價也能降低,菜價可以再低,成了良性循環。
離開黃瓜區進入水菜區,萬兵直奔14號攤位,看也不看就要了200斤綠豆芽。“黃瓜檔次差別大,必須要貨比三家,豆芽都一樣,不用挑,固定在這家買,每斤可以讓5分錢。”
“你這鞋不成了吧,小心點別踩水。”看著記者繞著水坑蹦來蹦去,萬兵笑著說,水菜區賣的是沖洗過的葉菜,菜農為了讓菜看起來水靈,隔一會兒就往菜上澆水,所以水菜區滿地是水。“看著便宜,甩完水1斤就剩8兩了。”萬兵說,有一次買油菜,本來1塊2一斤,菜農看他們甩水,立馬改賣1塊4。現在再進水菜,萬兵會綜合考慮價格和含水量。
“你去問問香菜多少錢一斤。”進了葉菜區,萬兵指著靠近門口的一輛車對記者說。“3塊5。”走了幾十米,萬兵又讓記者去問菜價。3塊2,3塊……一路問下來,到了市場最里面,價格已經降到2塊8。“靠門口人多,價格高,越往里越便宜,所以圖省事買不著物美價廉的菜。”萬兵說。
6時多,晨光微露,當天的近2000斤菜進完了。萬兵歇口氣兒,說,“菜新鮮最重要,所以每天都要進菜,進貨人員每天要記錄價格。”盛鑫菜市場自營的最初一周,每天才賣百八十元,一周后賣到500元,到了元旦前后每天能賣8000元,春節前已經達到14000元。
“我們爭取‘五一’時每天營業額能到15000元,‘十一’時到20000元。”萬兵他們測算,每天銷售2萬元,一年可盈利30萬元。“別小看賣菜,白紙坊社區有4000戶居民,目前只有1000戶左右到我們菜市場買菜,如果將來能有2000戶甚至3000戶,盈利潛力巨大。”作為職業經理人,萬兵在天津管理一家百貨公司,在他看來,管理一家菜市場一點都不比管百貨公司容易。
西城區試點業主自營菜市場
為推進菜市場品牌化、連鎖化建設,組織配送和管理,西城區將以盛鑫菜市場為試點,重點監測菜市場的內部管理、菜價和盈利能力三個方面,如果都能取得良好效果,政府將總結其經驗,在全區范圍內推廣。
今年,西城區將加強場店對接,并幫助盛鑫菜市場與農產品基地建立聯系,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確保5種大路菜的貨源和價格優惠,重點品種可采用協議訂單方式。
今年,西城區將對現有市場進行整合,消除單個網點,統一規劃。將加強對現有市場硬件的建設與改造,全面提升零售環節的市場經營環境,充分保證菜場的供貨渠道。此外,還將建立相關的信息網絡平臺,對菜品供應進行實時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