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進地鐵站得排半小時隊,雖然上班距離只有幾公里也得提前1小時出家門……這是回龍觀居民習以為常的出行狀態。
除了開車堵著、坐地鐵擠著,還能有別的選擇嗎?記者獲悉,市規劃院正在研究試點建設全市首條封閉式的自行車“高速”路,聯系起回龍觀、上地、中關村等區域,這條自行車高速路將橫穿京藏高速和京新高速,讓兩個本來距離并不遠的區域建立起更便捷的交通關系。
兩條“天塹”隔斷清河組團
回龍觀有近兩成居民在中關村上班,超過16%的人在上地工作。擬建的首條自行車“高速”路,就是想解決這些人10公里左右的出行難問題。
市規劃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球范圍內,對于“堵城”3個最常見的解釋是——設施不足、人口密度大和職住不平衡。
幾十萬人的社區雖然聽上去很嚇人,但是回龍觀的人口密度至今沒有中心城高。在回龍觀區域中,這個原因并不成立。
而規劃師說,職住不平衡的問題雖然在回龍觀核心區的23平方公里中有所體現,但實際包括了上地在內的清河組團中并沒有明顯問題。
問題在哪兒呢?規劃師說,回龍觀居民從事IT行業的特別多,就業集中在上地和中關村一帶。由于聯系居住地和就業地的交通設施不足以滿足需求,特別是京藏、京新兩條高速公路形成天塹,使得高速公路東西兩側的聯系太弱。
自行車“高速”兼顧通勤休閑
下一步,昌平區和市規劃院鎖定的,就是如何在清河組團中連接起回龍觀和上地的問題。
“我們提出,在這個區域建設起一套完整的騎行系統,建設連通從回龍觀出發,經過上地,到中關村的自行車專用道,并且在這過程中,設置自行車騎行驛站,用于解決途中休息、修車等問題。”市規劃院相關項目負責人說。
在她的描述中,這樣的自行車專用道,更像是一條封閉的高速公路。在近期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市規劃院提出了這樣的設想——自行車“高速”將從體育公園開始, 南行至龍旗購物中心后繼續往南,一公里后向西,穿越京藏和京新一路到達上地產業園。而從上地產業園,順著現在的道路再向南,可以一直到達中關村。
另一條自行車“高速”前端將和這條并軌,并在前一條道路向西處分岔向東,抵達規劃中的材料創新園之后向東南方向,到達清河區域,然后走五環輔路向西,最終在五環內會合,形成一個閉環。
“可以說,第一條線路是通勤型的線路,到上地的距離只有6.3公里,到中關村也不過13.9公里,非常適合騎行;而第二條線路穿越了很多綠化帶,一共15.3公里,可以成為休閑型的騎乘路線。”她說。
無機動車穿行無紅綠燈
這樣的“高速”在北京雖然屬于首次規劃,但在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早有實踐。
市規劃院相關負責人說,按照每小時15公里的正常騎行速度計算,早高峰時段騎自行車可能成為從回龍觀到上地、中關村耗時最短的出行方式,尤其對于小區離地鐵站有一段距離的居民來說非常方便。
“更何況,這種‘高速’將是封閉式的,機動車不會穿行,而且中間沒有紅綠燈。”市規劃院項目負責人說,雖然北京的氣候環境對于騎行來講不如歐洲城市那么舒適,但現在騎行作為一種時尚的運動和生活方式還是在北京的年輕人中蔓延開來,具備了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
據了解,自行車專用道路的建設難度、成本將遠低于普通的機動車高速公路,原本被稱作“天塹”的京藏、京新兩條高速也可以順利上跨或者下穿。
記者發現,除了跨高速公路的部分以外,自行車“高速”規劃的路線基本重合于現狀道路,那為什么還得做出專用道呢?
去體驗一下就知道了。從回龍觀出發,經過龍躍苑二期一路往南之后,記者就進入了南店新村。這個村里的道路和市政路明顯不同,兩側都是村里的門臉兒房,路面 又窄又顛簸不說,機動車隨時會從騎乘人身邊擦身而過,頗為驚險。而到了建材城西路以后,騎車人還得下穿西三旗橋,經過京新高速時更得穿過路障、鐵路交叉口 等。
目前,昌平區已經基本敲定,將先建設從回龍觀到上地這段6.3公里的自行車“高速”路線,為居民選擇新的通勤方式創造條件。下一步,市規劃院將開始協調昌平、海淀兩區進一步研究項目如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