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長的爆料中可以看到,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從大人的視角來分析、觀察、判斷這個事情,整個過程沒有兒童的視角。”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周健在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中表態。
近日,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隨著一位10歲男孩母親的“控訴”文章而成為輿論漩渦,盡管事情的全部真相還有待考證,但校園暴力事件、如何解決校園暴力事件成為眾多專家、學者以及家長等社會各界探討的核心內容。
未來網記者梳理發現,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在周末依舊是輿論熱點。圍繞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的各方表態、如何防止制止校園暴力、校園暴力的國外經驗探討成為本周末的熱門話題。
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是兒童聲音的缺失?
文章開頭提到,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周健認為,從家長的爆料中可以看到,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從大人的視角來分析、觀察、判斷這個事情,整個過程沒有兒童的視角。
“老師和家長急于下結論的批評,很容易讓孩子養成爭功諉過,忙著撇清自己責任的習慣。”周健認為,孩子也是人,是人就可能犯錯誤,如果在教育中,我們不尊重孩子辯解的權利,最終培養出來的就是一群“用謊言來逃避責任”的人。
而長期從事校園暴力的研究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宋雁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處理校園暴力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行為,切忌用成人的感受來衡量對孩子的影響。學校的處理方式應該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
據家長爆料,中關村二小讓“被欺凌”和“欺凌”的兩個孩子互動玩耍,并拍下照片發到班級群里,以示“和諧”。
如果這一描述是真實的,那么中關村二小教師的做法嚴重違反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其他兒童權利規定。
“不能讓兒童做戲,絕對不能要求兒童扮演任何不是他們自己的故事”,這是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權利與媒體》、《新聞工作者的指導原則》、《兒童報道的新聞道德規范》等無數兒童權益相關文件中聲明的最重要的兒童權益。
一份英國校園暴力的解決方案中明確提出: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處理問題,而不是依靠大人的權威地位代替他們解決問題。
出現反轉?讓事件真相飛一會兒
12月11日中午,圍繞中關村二小校園暴力事件,北京市教委發聲表示,“首都教育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從一切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發的角度,高度重視,主動工作。發現問題,嚴肅對待,妥善處理。”
昨日,隨著事件的進一步發酵,網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些網友稱“事情根本不是文章描述那樣,會出現反轉!”
中關村二小牽出國外校園暴力解決方案啟示
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為何受到如此關注?
宋雁慧在接受中國婦女報采訪時提到,以往大家大多是一種旁觀者心態,認為校園暴力存在于農村,以留守兒童居多,而這次發生在北京,發生在很好的學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孩子能進名校,這不得不讓人擔心。
而人們對這一事件的關注也讓更多人對如何更好處理校園暴力事件提出了多種方案。
定居荷蘭的生物科學博士魏蔻蔻講述了自己的外甥女Femke在6歲時遭遇校園暴力時的情形:有幾個同學只要見到她,就用編好的兒歌對其嘲弄,“Femke,中國人,黑頭發細眼睛,真難看。Femke,中國人,沒禮貌,亂吐痰……”
那些孩子撕扯她的頭發、推搡她,踢她的肚子。嚴重時,會把她剛吃的早飯踢到嘔吐出來。有時在校園里,趁老師不注意,那伙孩子會把Femke一個人反鎖在陰暗的儲物間長達半個多小時。
魏蔻蔻談到,荷蘭的每個學校都有一個針對孩子被霸凌的應對方案,包含對霸凌程度的分級評估、詳細預警通報規定,和具體的處理流程。一旦遭受到霸凌,孩子和家長就應向校方報告,啟動霸凌處理方案,對被欺負的孩子進行保護。
隨后,Femke的狀況被定為中級霸凌,對身心都已造成傷害。老師直接介入,召開三方家長會,由老師、霸凌實施者的家長和被霸凌孩子的家長參與,聲明處理辦法。對欺負Femke的那些孩子,老師和他們的家長會教育他們,嚴令其不能如此。
接著,校方會給家長推薦兒童行為心理學家和處理霸凌問題的專家,家長和孩子向其咨商,找到具體辦法,療愈孩子的創傷并走出被霸凌的狀態。
魏蔻蔻認為,在處理校園暴力的時候應該遵循三個原則:絕對不能以暴制暴;絕對不能以轉學或者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方式用愛和保護把孩子孤立;培養孩子贏得人心的能力。
魏蔻蔻還介紹了幫助Femke走出霸凌的“四個措施”:建立自信;理解被霸凌原因用抗議表明立場;建立屬于自己的朋友圈;化敵為友。
而英國針對校園暴力的解決方案也包括三個原則:首先,保護受害人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為關鍵,遠遠比解決身體上的傷害重要。
其次,讓肇事者明白并且體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后果,是他因為懊悔而停止不良行為,而不是因為害怕懲罰。
最后,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處理問題,而不是依靠大人的權威地位代替他們解決問題。
陶行知面對校園暴力的“四顆糖”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面臨過校園暴力事件。最近,陶行知處理校園暴力的“四顆糖”故事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文章。
故事講述的是:
陶行知在校園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當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里去。
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梢灰娒,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
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道:“陶……陶校長,您……您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遇到校園暴力,孩子究竟該怎么辦?
教育部11日公布了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
意見指出,少數地方學生之間欺凌和暴力問題仍時有發生,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必須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在近日發布的微信文章中建議,提醒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幼兒園切實關注校園欺凌問題,必須給校園欺凌受害者更多關心和幫助,盡量避免處理校園欺凌案件時的惡性循環。
未來網記者對防校園暴力的建議進行梳理和總結:
1.站出來捍衛自己。恃強凌弱者只欺負那些他們認為不會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孩子。
2.公開表達抗議。如果你認識的某個人正在被人欺負,要向著他說話。
3.將情況告知他人。把正在發生的事告訴某個老師、輔導員或學校校長。
4.記住:你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欺負你的人可能還會欺負別人。如果你知道其他孩子也有同樣的經歷,跟他們講講你的感受,看看他們對面臨的窘境有什么話要說。團結起來,互相支持。恃強凌弱者喜歡一段時間只欺負一個人,他們通常不會欺負一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