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關村與北京其他商圈發展的活躍、高速相比,其消費模式顯得過于單一。從2006年開始,這一局面得到了改觀。諸多商業項目迅速崛起,正在引領中關村走出消費模式的“單行道”。而即將投入運營的10號線和在建的4號線將為中關村商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客流。
潛力
村里人無奈出村消費
提起中關村,滿眼看到的都是電子產品,IT早已成為中關村的代名詞。事實上,與中關村的科技氣氛蓬勃發展不相適應的是該區域商業氣氛的長期缺失,這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中關村被詬病的話題。數字顯示,中關村的大眾商業設施面積與人口密度之比一度僅為1比30,而一般的區域應為1比8左右。在這一區域,以IT從業者為主體的消費人群其收入普遍高于北京平均水平,旺盛的消費熱情只能無可奈何地投射在了別處。中關村匯集了幾十棟寫字樓、五六家電子市場,卻沒有一家檔次和體量與之相當的百貨店。不光是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等場所在中關村也一直是稀缺資源。“村里人”面對的是“海淀掙錢朝陽花”的窘境。據了解,在城東燕莎、賽特等高檔商場辦卡的消費者有一半來自海淀。
經營
幾乎未經歷養商期
如今,這些已經成了老皇歷。中關村廣場購物中心、新中關購物中心、第三極等幾個商業項目為“村里人”帶來了總面積達三十多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率先在中關村新商圈開業的中關村廣場購物中心包括了家樂福亞洲旗艦店、精品購物區、高檔影院、商業步行街以及津樂匯五大部分,五種業態使顧客有了“一站式”購物及休閑的可能。
一般新開業的商場,都需要一段培育期來聚集人氣。而業內觀點普遍認為,中關村商業的養成期不會太長。新中關購物中心提供的數字對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該購物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開業一年之后,新中關就到了收支平衡,商業項目要經歷的“養商期”新中關幾乎沒有經歷過。
記者觀察
百米之內同一品牌開倆店
由于中關村廣場購物中心引進了津樂匯這一主力百貨店,所以有些品牌在津樂匯和精品購物中心內均設有專賣店。記者注意到,分別屬于這兩家的VERO MODA店處于兩條平行相鄰的大道,距離不過百米。如果再加上位于家樂福的專賣店,在20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里,部分品牌甚至開設了3家店。記者粗算了一下,在中關村廣場購物中心至少擁有2家店的品牌包括ONLY、veromoda、法文箱子、歐時力、colour eighteen、酷、magicbox、Esprite、JACK JONES、百麗、斯加圖等十余個。其中一家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幾家店的貨基本上是一樣的。
不光品牌重合,中關村還同時扎進了3家影院:中關村廣場購物中心的美嘉國際影院、新中關購物中心的金逸國際影城、海淀黃莊附近的海淀劇院。而此地距離著名的華星國際影城不過兩三站地。
這種情況透露出目前商家面臨的窘境:商家對潛在競爭對手的了解存在很大困難,知道區域內的市場有多大,卻不知道有多少人與自己分攤這塊市場。同一區域的商業要盡可能地避免同質化競爭,在定位及招商的階段就應該考慮差異化經營,這樣才有助于區域內商業實現良性的互補,互相提升。
逛購物中心如同走迷宮
在中關村居住的劉女士表示,盡管家門口就能購物的便利讓她很欣喜,但仍然有很多問題亟待改進,比如品牌重合度高。她告訴記者,中關村購物中心建在地下,像個大迷宮一樣,出口很多,地形復雜,每次逛都會迷路。記者在調查中對這一情況也印象頗深。由于購物中心里并非所有的路都是橫平豎直,而且常有扇面形的區域出現,記者數次在走了一段路后發現又回到了原地。
聚合度不高,商氣限于局部
距中關村最近的兩家商場——雙安、當代商場,是相鄰區域的代表商業。而它們與以海龍大廈為中心的中關村核心商業區域有兩三站地的距離,普通消費者購物大多會在中關村廣場購物中心、新中關購物中心與當代商城、雙安商場之間二選一,而不會兩者兼顧。這樣的局面容易導致客源分散,不利于商圈聚集效應的體現。晨報記者 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