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商務 > 正文

中關村創新精神之我見

日期:2008-08-13  來源:Yesky
[字體: ]

  最近,拜讀了張福森編寫的《中關村風云紀事》,感觸頗多。從198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國家首家科技園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后,中關村經過了20年的創新發展,從陳春先創辦第一所民辦科研機構,到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科技企業群出現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從以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為基礎建立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發展到現在的中關村科技園,這個過程都表現了新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歷史發展軌跡,中關村企業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不要國家投資,不要國家編制,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實現“技、工、貿”相結合的體制,整個過程是組織與制度的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論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時曾說過,“制度重于技術”。中關村20年來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印證了這一點。

  事實上,中關村的創新發展走過了一條曲折的探索之路。最初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的創業企業,因為沒有資金來源,無法進行技術開發,于是他們的第一桶金幾乎都是通過做電子產品的銷售獲得的。當時,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把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稱為“倒爺一條街”。但是,隨著這些企業的發展,他們逐步走上了靠技術創新贏得市場的路子,聯想、方正、四通等企業脫穎而出。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回想起當年創業的情形時說:“當時在既沒有資金,又不懂得市場的情況下,我們迂回地先走了一條‘貿工技’之路,除了自己賣電腦以外,我們還給別人做銷售代理,正是通過和惠普、IBM等國際大公司的合作,我們獲得了學習的機會,逐漸知道了怎么去了解市場,怎么做技術服務。應該說,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也是一種創新。后來,企業有了一定資金積累,我們就開始做研發,但是我們一開始不可能一下就做核心技術的研發,而是先走了集成創新這條道路,就是根據市場的需要,將成熟的技術集成創新形成新的產品。如1997-1998年網絡電腦風行的時候,聯想推出了一款‘一鍵上網’的電腦。這種電腦的技術就是集成各種技術,既方便了用戶,也使聯想的市場份額提高了8%。當然,聯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已經逐漸向前瞻性技術的研發挺進。”

  柳傳志認為,中關村的制度和組織創新對聯想這樣的企業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他說:聯想當年在進行股份制改革時,由于中國科學院、北京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最終實現了聯想員工持股的計劃,對聯想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那次股份制改革中,有很多做法是創新的,因為當時并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具體如何做。最后是用三方協調會的方式圓滿地解決了問題。最終是國有股占了65%,員工持股35%。時至今日,聯想已經發展成為擁有數百億元資產的大企業,有了相當豐厚的利潤分成。其中,國家的收益占了大頭,聯想員工得到的分紅超過了工資,對他們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這是體制創新的結果。”

  在中關村的組織創新和體制創新中,還有一種新的形式,即集合創新力量的新型產業組織——產業聯盟,如TD-SCDMA產業聯盟、中關村下一代互聯網產業聯盟、閃聯等。大唐移動信設備有限公司總裁謝永斌認為,自主創新光靠一家企業是不行的,TD-SCDMA產業聯盟成立后,通過聯盟的組織協調,相關企業明確利益和責任,圍繞著自主知識產權進行創新,直接推動了系統、終端、芯片、天線、測試、儀表、軟件等產業鏈各個環節不斷走向成熟。聯盟內的企業原本是多年的競爭對手,在制訂和推動標準的過程中,變成了互利共贏的關系。TD-SCDMA產業聯盟之所以獲得成功,關鍵是在聯盟內部形成了專利共享、共同開發、協同組織的機制。

  新的組織形式促進了整個產業發展。僅僅不到10年時間,TD-SCDMA產業聯盟就走完了國外走了15年的道路,為我國第一次贏得國際通信產業話語權。同時,該標準對提高我國移動通信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