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商務 > 正文

三代中關村的嬗變:從“游商”到企業

日期:2009-01-12  來源:中國經營報
[字體: ]

現在的出租車已經不能當貨車用了——遙想中關村起步的1993年,那里穿梭的黃色“面的”,仍然歷歷在目。

當然,現在的中關村商人已經很少“打車送貨”了。從“游商”到“坐商”再到企業,中關村已經走過了20多年。盡管中關村的創業者們依然懷念那個北大剛剛推倒南墻的年代,并對回憶樂此不疲,但中關村的“進化”卻不會因為懷舊者的惆悵,而放慢半點兒腳步。

電子一條街

老人張德清舉著一張發黃的《科技日報》,上面的出版日期是1986年7月21日,那一次,是他第一次在新聞媒體上看到“電子一條街”的報道,而他則是電子一條街上最早的電子市場——四海市場的創始人。

“四海市場最早是賣菜的。”張德清回憶。原來,1983年,四季青公社在今天中關村1號橋西北方向用一塊土地搞蔬菜經營,但一年就虧損23萬元,生存難以為繼。1985年,身為市場經理的張德清發現,很多科技公司都缺乏銷售門市的地址,于是,他打起了向外租賃營業店面的主意。

這一招兒很靈,包括中科院海淀區電腦系統公司在內的十幾家電子生產企業,和張德清簽訂了租賃協議,彼時的張德清恐怕很難預料到,他會成為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年代的重要起點之一。盡管這個市場在2000年修建四環路時就被拆除了。

在1985年以后的日子里,電子一條街蓬勃發展,這條街道的存在甚至直接促進了北京高新科技園區(即中關村科技園區前身)的設立。1987年,海淀區區供銷社在今天中關村科貿中心的地址上,建設了一座三層的建筑。

后來,中國最早的一批IT企業的代表聯想和四通先后入駐。但在此之前,北京市政府為了爭取中央科技園區的政策待遇,還在這棟建筑當中,舉辦了轟動一時的海淀區科技經濟橫向聯合成果展覽會,當時的《人民日報》刊發系列報道,此后不久,北京高新技術科技園區正式獲得中央批準,對于電子一條街的各種爭論與非議,也戛然而止。

多年之后,這座三層的建筑物已經被拆除,變成了更高的中關村科貿中心,而那棟三層建筑的業主,如今也擁有了海龍大廈這樣中關村地標式的物業。

大中關村年代

此后的中關村,儼然成為了一種符號。1999年,中央政府批準將北京新技術產業試驗區改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這一年以后,中關村已經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在西城、豐臺、海淀,“中關村科技園區”頻繁“露面”。

曾經擔任中關村管委會政策研究室主任的趙慕蘭告訴記者,在大中關村的年代里,中關村最終形成了“一區七園”的格局,一區即是中關村科技園區,七園即是西城園、豐臺園、上地園等非中關村地理區域的“園區”。

然而,這恰恰是中關村發展最為曲折的一段,“主要是行政權力的分工不明確,由于跨區設置,帶來了在項目審批、規劃、擺放等一系列問題上決策權的歸屬不清,究竟是中關村管委會決策,還是所在區政府決策,不清楚,雙方往往要協商很久才行。”她向記者回憶道。

在這個年代里,中關村更像一個廣告標簽,成為了招商引資的一種名片,比起電子一條街年代的商業躁動,大中關村年代的關鍵詞似乎應是“糾結”。

直到2004年底,北京市政府終于決心改變這一狀態。《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方案》隨之出爐,自那以后,中關村今后將實行屬地管理,管委會將海淀、豐臺等“一區七園”的部分規劃、建設、設計等行政審批事項的市級管理和執行權下放給各園所在的區級工作部門,并且成立企業家咨詢委員會,企業家在園區的規劃等方面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大中關村,此刻已經走到終點。

回歸自由“原點”

“曾經的中關村,更大意義上是為了爭取國家優惠政策的‘概念’,大家搭車也是為了這個目的,真正的注重創新與研發,還是2004年以后的事情。”趙慕蘭說。實際上,這讓中關村重新回歸到她起始的“自由原點”。

權力的爭斗過后,中關村似乎重新回到了“企業”的手中,盡管海龍與鼎好依舊繁盛,但在這個年代里,中關村的主角是用友、Google這樣的內外資企業,它們圍繞在大學的周圍,以企業的創新延續著自由,延續著中關村的發展歷史。

在北大建校100年的時候,全世界幾乎所有著名大學的校長都受到邀請,到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