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冕“創新特區”
歷史不會忘記,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豐碑上,1979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南海邊上畫了一個圈……
從此,“經濟特區”這個詞語便被賦予時代的力量,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一出波瀾壯闊的驚世巨作。作為改革的試驗田和先行者,和香港僅有一河之隔的沿海小漁村——深圳,被世界聚焦。
1979年7月,黨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出口特區,后改名為內涵更豐富的“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第十五次會議向全世界宣布:社會主義中國創辦了經濟特區。
美國《紐約時報》驚嘆,“鐵幕拉開了,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歷史的進程驚人相似。29年前的中關村,白頤路上,正醞釀著一場“中國的新革命”。陳春先、紀世瀛開辦了中關村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那些不甘寂寞的“叛逆者”開始在那個時代迎風而歌,中國社會的新契機也從這里開始起步,后來造就出了一條聞名于世的大街,也造就出中國第一家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此拉開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序幕。
20年來,“中關村”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地域概念,而是被賦予了時代印記——美國斯坦福大學威廉·米勒教授贊譽道:“中關村最接近硅谷,從中關村的價值來判斷,中關村機制、精神和文化比其他國家任何一處科技園更像硅谷。”
然而,“中關村”注定不能成為“美國硅谷”。盡管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陳春先那一代的創業者在最初的夢想里或多或少都有著“硅谷”的影子。不能成為并不代表不想超越,在這片夢想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奇跡:20年來,中關村的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總收入從1988年的14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1萬億元,上繳稅費從0.5億元增長到500億元;過去的20年,中關村已經形成了軟件、集成電路、計算機和網絡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能源環保、新材料等優勢產業群。中關村的重大創新成果也不斷涌現,創造出了漢字激光照排、計算機芯片、移動通訊標準、超級計算機、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標準,在電子政務、防治非典、節能減排、載人航天、2008年奧運會、三峽工程、青藏鐵路、核電站等重大工程和建設項目中廣泛應用,每年技術交易額占全國的25%以上。
夢想照進現實,20年不長,卻實現了一個富民強國的夢。這期間,中關村最大的貢獻就是“引領中國社會走進信息化時代。”而在擊掌相慶之后,中關村之后的方向又在何處?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戴衛表示,中關村在未來20年,要打造全球創新中心。
勇站潮流前,敢為天下先。
當有經濟學家站出來,暢言應該在“經濟特區”率先建設“創新特區”之時,許多人都不曾料到,這一次,時代又將重任交付于中關村。
2009年3月20日,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宣布,國務院已批復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意味著中關村將建設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今后一段時間的任務將是開展股權激勵試點、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支持新型產業組織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試點工作,使其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我們將銘記這個日子,就像如今我們回憶起1980年那個春天一樣。“創新特區”會將中關村再一次推到時代的最前沿,書寫20年后的又一個傳奇。
為何是中關村?
中國為何要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又為何首選中關村?在世界經濟危機的風暴下,中國這樣的舉措又在說明什么問題?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說,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重振全球經濟的根本解決之道仍在于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通過催生一系列新興產業,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社會經濟向新的方向發展。金融危機恰恰給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機遇。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金融危機常常伴隨著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科技革命又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和繁榮的重要引擎。
國際化的程度越高,所有金融危機的影響越大。正如萬鋼部長所言,如何在危機中尋得“機遇”?發展中的中關村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根據統計報告現實,2008年占中關村科技園區產業規模40%的電子信息業增速明顯放緩。聯想集團自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后首次報虧,并做出了全球裁員的決定。而環保、網絡游戲、文化創意等一批新興產業則在市場上展現出新的生命力,這些領域里的優秀企業發展勢頭迅猛。
“試點,意味著我們有機會為世界難題尋找中國解法。一旦有所突破,將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戴衛說,“中央將當前困擾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制度瓶頸作為突破口,鼓勵制度創新,大膽嘗試,這將鼓舞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