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商務 > 正文

無視賣場過剩 中關村式危機彌漫全國

日期:2010-01-22  來源:渠道168
[字體: ]

“中關村的市場模式,是二三級城市未來兩三年內的發展趨勢。”這句話在中國IT產業發展的數十年光陰中已經被證實了無數次,并被在其它省市IT市場奮斗著的從業者俸若真理。

有著中國硅谷之稱的中關村商圈,始終走在中國IT市場發展的前沿,除了擁有值得其它城市電子賣場學習的諸多優點與發展經驗外,同時也最先直面快速發展中所帶來的挑戰。“拉客”、“黑導購”、“報負價”等“銷售技巧”,最先也是發源于中關村并逐級蔓延至全國。中關村這樣的業態與經銷商殘酷的競爭局面不無關系,而導致中關村惡性競爭愈演愈烈的原因,又與中關村賣場的過度集中密不可分。

中關村扎堆賣場被叫停

數年前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也曾經歷過那么一場曠日持久的“圈地大戰”,中關村IT賣場之間競爭激烈,海龍、鼎好、中關村E世界、科貿、太平洋都集中在中關村方圓不到一公里的地域內,鼎好電子商城賣場面積達55000平方米,E世界面積達60000平方米,中關村IT賣場的面積共達到32萬多平方米,大于44個足球場。瘋狂的中關村商圈催生出了如鼎好、E世界這樣的超級電子賣場進而貼身肉搏,不知何時起中關村賣場的發展已經陷入了一味比拼硬件配置,追求規模化發展的趨勢。

當“村內人”承受著難以想像的競爭壓力的時候,當“村外人”無不感嘆中關村的繁榮的時候,數月前上級部門下發的一紙《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則一下警醒世人,中關村的大小賣場面臨搬遷,中關村的業態猛然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更引起了許多人足夠的反思。

對于中關村近些年來的狀況,渠道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東,二十一世紀看中關村”。在中關村發展的初期八九十年代,確實有一批創業型的科技企業,借助著改革開放科技產業化的浪潮,從中關村崛起并走出去,中關村也被美譽為中國的硅谷。然而,二十一世紀后的中關村,賣場林立,魚龍混雜,欺詐消費者的事情已經司空見慣。這顯然與政府早期對中關村科技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理想背道而馳,就連中關村不動產商會副會長楊樂濤也曾表示過:“政府當初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構想并不是要把這里變成一個大賣場聚集地,而是希望把這里建成一個以高科技產業帶動的集產業開發、物流、商務為一體的綜合園區。”

全國多城市賣場瘋狂激增

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當電子賣場被列入不鼓勵發展的消息出臺不到一周,中關村的電子賣場傳出了在外開疆擴土的新聞,石家莊海龍電子城開業,鼎好電子城落戶重慶、上海的消息不脛而走,中關村兩大標志性賣場當在北京的發展受阻后,正式開始用擴張的方式與外地賣場展開角逐。而放眼全國,上海、長沙、沈陽、武漢、重慶、杭州、濟南等地也都開始大興土木。

長沙當地甚至一年中連開高橋、岳麓現代城、賽格、數碼步行街、國儲天馬店五家賣場,當地賣場總數達到了10家之多。而像上海則鐵定將新增加佰騰、友通、鼎好三家賣場,沈陽這樣早已成熟的二級城市,也在09年新出現了誠大數碼國際廣場、沈陽華強電子世界、沈陽頤高數碼廣場三家新的電子城。一方是中關村賣場過盛所直接導致的業態危機,甚至引發政府的強勢介入;一方眾多地市繼續行走在中關村走過的老路上,多開賣場,開大型賣場。本有前車之鑒,本不應該同時出現的矛盾,卻在同一年發生,這確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并隱約中查覺到了危險。

新賣場的出現,必然導致一系列的問題發生:

租金負擔上漲,商家兩難。

一個新賣場的開張,首當其充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招商,怎樣吸納當地現有的經銷商的入駐。經銷商的額外開店,勢必造成成本的增加。“不去鼎好怕丟掉市場,去了成本又保不住,真是兩難。”在重慶,已有30多家店面的道洋科技為此苦惱不已。道洋一高層透露,開一家50余平方米的新店,月經營成本至少在2萬元以上。而除石橋鋪外,很多區域的月單店盈利根本達不到這一數字。

而對于擁有固定消費人群的一個區域來說,消費能力并不會隨著新賣場的到來而明顯上升。難怪很多經銷商會說:“賣場越開越多,但顧客卻不會隨之增加,競爭將更加激烈。”面對當地電子賣場的增加,不想失去市場份額的經銷商陷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最終只能被卷入激烈競爭,收入下滑的旋流。

擠壓當地老牌賣場,商戶受累。

經銷商都比較推崇集中成市的經商理念,這是渠道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