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電腦城負責人帶來壓力和困擾的,不僅僅是營業面積供大于求,擺在電腦城面前的,更有“三座大山”。
首當其沖是誠信缺失問題,這也是歷來被詬病的老大難問題。很多消費者在電腦城購物被欺詐消費的事件屢有發生。將低價產品賣出高價甚至成為很多商家的主要生存手段。
“一臺市價三千元的筆記本,有可能被通過“轉型”與“隔離銷售”等方式賣到五六千元,而某些公司的銷售人員賣的越高,則提成越高。這就使得中關村一度欺詐成風,極大的敗壞了中關村的名聲。”一位業內人士說道。
當然,誠信缺失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監管不到位、電腦城管理缺失、賣場租金不斷追高透支、IT 微利時代來臨、經銷商逐利棄義等等,但不管客觀原因多么復雜,誠信問題仍舊給電腦城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這使得包括政府、電子賣場、經銷商在內的多方面都最終成為利益受損方。
“誠信缺失,很多聲討中關村的帖子在網上流傳,一些媒體報道更是讓中關村的聲譽不斷受損,這使得中關村的客流不斷減少。客流減少,經銷商便進一步提高單筆成交利潤以維持經營,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一位中關村渠道感嘆道。
除了誠信缺失以外,IT 行業發生的巨大變化成為了另一座壓在電腦城頭頂的“大山”。
隨著IT 市場的逐步發展,“摩爾定律”不斷刷新著產業的游戲規則。以PC為代表的IT 產品開始進入微利時代。曾經賣一臺PC掙“800 ~1000 元”的時代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臺PC“50 ~100 元”的毛利率。
除了利潤大幅縮水,IT 行業的整合也對電腦城的生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以電腦品牌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業內擁有幾十家如沐澤、四通、金恒生等各種品牌有幾十個,因此其在電腦城的競爭也呈現出多品牌多渠道的特征。而到今天,電腦品牌的數量已經屈指可數,壓縮到四五家。
IT 的品牌集中度提高,IT 廠商往往采取多渠道策略,這就使得渠道同質化競爭嚴重,進而形成惡性的市場競爭。
更讓電腦城備感壓力的來自另外一座“大山”是新通道的沖擊。新通道包括了以3C、電商為代表的新的營銷通道。
2007 年12 月,國美電器宣布以3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另一家家電連鎖賣場大中之后,開始大規模全面介入IT產品銷售。原本并不被重視的IT 產品開始成為國美的重點發展業務之一。蘇寧進入IT 銷售渠道的步伐也同國美相近。
3C 賣場憑借數千家分布全國的銷售店面、巨大的產品吞吐銷售能力、以及品牌的影響和號召力,使得原本對于3C賣場抱有戒備和排斥的IT 廠商開始轉變對態度。并很快成為其重要的銷售出口。電子商務的崛起更是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中國的電子商務出現于上世紀90年代末,2002 年之后進入一個健康的發展時期,而2008 年發生的金融危機,卻成為電子商務發展最快的時期,當年的銷售額突破了1000 億元人民幣,從此更是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新時期。根據易觀國際提供的數據,2012 年中國網購總額12741 億元,人均網購金額達6010 元;DCCI 互聯網數據中心預測2013 年的網購總額將超14000 億元。
“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等,越來越多的網上商城正在出現,這成為很多消費者購買的重要途徑,這對電腦城的生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北京天利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杰說道。
運通時代吳林國對此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他表示,對于一些品牌廠商來說,這兩年賣場IT 的出貨量下滑嚴重。以前IT 賣場能夠占到總銷售量的80% 以上,但是現在整個實體銷售只能占到30% 左右。這30% 的實體銷售份額還是包括3C賣場和傳統IT 賣場兩項在內的。以往IT賣場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被網絡、大客戶、實體賣場三足鼎立的局面所取代。
不難看出,正是在三座大山的壓力之下,電腦城的生意也開始逐步進入了下行通道,很多電腦城原本簡單粗放的經營模式正在受到挑戰,這個行業的危機正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