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成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創立者包括三個人:中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物理所一室主任陳春先,中科院最年輕的工程師、本行是原子彈設計的紀世瀛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高壓電氣技師崔文棟。
-王志東:
1989年,加盟北大方正集團從事軟件開發;1992年4月,和朋友一起創辦了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并獨立研制成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文之星”中文平臺軟件;1994年,創辦了中關村歷史上第一家真正按照硅谷模式架構的企業——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1998年12月,組建新浪網;2000年,王志東把新浪送上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2001年,投入北京點擊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建。
-張朝陽:
1996年,在北京創辦了愛特信公司。1998年2月25日,愛特信正式推出“搜狐”產品,更名搜狐公司。搜狐,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一舉成為中國最領先的新媒體、電子商務、通信及移動增值服務公司。
30年前的昨天(3月30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落幕,“科學的春天”開始唱響,在科研院所聚集的中關村,科研人員的心中漸漸有了暖意。28年前的10月,科技開始了到產業的第一次蛻變,中關村創造了全國第一……
A 紀世瀛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雖然這位有著 “中關村第一村民”之稱的66歲老人紀世瀛,已不愿意回憶,但在中關村的歷史上,28年前那曾經激動人心的開篇之作不會被人忘記。1980年10月25日,“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一個既無工商注冊、又無法人代表的“地下組織”在中科院的半間倉庫里悄悄成立,其創立者包括三個人:中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物理所一室主任陳春先,中科院最年輕的工程師、本行是原子彈設計的紀世瀛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高壓電氣技師崔文棟。在很短的時間內,服務部便團結了中科院和附近高校的幾百名科學家、教授和大學生,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取得報酬,成為一支不折不扣的“科技游擊隊”。
28年后的今天,當我們游走在繁華的“中國硅谷”——中關村大街上,仰望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被中關村的高科技氣息所籠罩時,有誰會想到,28年前那個由一群“不務正業”的科學家偷偷成立的小小服務部,是中關村也是全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就是當年這個不起眼的服務部,開啟了中關村乃至整個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序幕。
2004年,當年的創業者紀世瀛歷盡波折開始“轉型”,在中關村接連創辦世紀英才高等研修學院和蒙代爾國際企業家大學,到今天“弟子不下三千,聽過課的企業家更不計其數”。紀世瀛坦言,這是自己“中關村情結”的延續,“中關村能不能繼續發展,決定于企業家的素質。”坐在面前的紀世瀛,此時更像一個“布道者”。他告訴記者,中關村精神說到底就是企業家精神,他拿出五張A4紙,上面寫滿了對中關村精神的詮釋。有的人把中關村的未來歸結為世界的研發中心,這只看到了技術層面,在他看來,中關村未來從管理型經濟到創業型經濟的突破是自主創新。
B 王志東 “一直走在爬山路上”
1989年,剛剛大學畢業的王志東在王選的游說下,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加盟北大方正集團從事軟件開發,很快便研制出國內第一個外掛式中文平臺;1992年4月,不滿舊體制的束縛,王志東走上了創業道路,和朋友一起創辦了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并獨立研制成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文之星”中文平臺軟件;1994年,得到四通集團500萬港幣投資的王志東“重起爐灶”,創辦了中關村歷史上第一家真正按照硅谷模式架構的企業——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1997年,王志東為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萬美元國際風險投資,成為國內IT產業引進風險投資的首家企業;1998年12月,他又成功完成四通利方與北美最大華人網站“華淵網”的合并,組建新浪網;2000年,王志東把新浪送上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親手創造了世界華人圈第一大門戶網站的傳奇;2001年,正當新浪網事業如日中天時,王志東悄然轉身,投入北京點擊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建。
對于自己的“習慣性創業”,王志東這樣解釋,“爬山有兩種爬法,有的人看到好風景就會安營扎寨,駐足欣賞;而有的人只在乎爬山的過程,爬了一座又一座,卻從不停留。創業就像后者,它的魅力就在于過程,所以我從不戀戰。”
“新浪說到底還只是一個立足華人圈的門戶網站,點擊科技作為一個融合軟件、網絡和通訊三大現代信息技術,致力于協同應用與網絡通訊平臺的高科技公司,目標是走出中國、走出華人圈,成為世界范圍內領先的高科技公司。”王志東這樣描述自己眼下的夢想,而近在咫尺的谷歌或許正是他實現新夢想的參照。“如果點擊科技實現了這些想法,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