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學城,是一個備受世人矚目的“科技巨無霸”項目,一座科技發展、產業騰飛的希望之城,一座“萬億級”產業規模的耀世之城。2010年9月,當第一批科學城項目成功簽約時,點燃了大家的建設熱情,點燃了北京乃至全國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期望。
根據《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中關村科學城將打造成為世界高端科技人才聚集、企業研發總部云集、高技術服務業發達、科技創新創業和國際科技交流活躍的現代科學新城,鞏固提升其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龍頭地位。到2015年,中關村科學城技工貿總收入超過1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
如今,距離第一批項目簽約快三年了,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進展怎樣?
簽約項目九成落海淀
中關村科學城面積約75平方公里,位于海淀區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學院路組成的“H形”地區,即“中知學”地區。這里大學院校、科研院所聚集,是中國高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
“盤活土地空間資源、提升產業技術創新空間承載力”是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主要目的。據了解,科學城建設過程中,通過調整容積率至3.5,釋放出來的產業空間按照3:1的分配方案,建成后的中關村科學城,將在海淀區域內釋放出上百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將為海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聚集優質資源,提供了寶貴的物理空間。
據了解,目前中關村科學城共簽約四批項目,共授牌46家單位建設48個項目。其中位于海淀區的項目有42項,幾乎占90%。
海淀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海淀園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組長王春生說,“現在12個項目,大約45萬平方米已經完工投入使用,”這些海淀區已完工的項目中,在改善大院大所辦公條件的基礎上,“大約10萬平方米用于聯合招商。”
據介紹,這些建成項目里,一批特色產業園陸續投入運行。生物生態技術、移動互聯和集成電路、導航與位置服務等戰略新興產業形成了聚集。同時,還迎來了重大技術突破、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的創新、高端人才和創業團隊的引入等多項收獲。
王春生如數家珍的介紹說:“即將投入運行的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生態創新園,引進了國內全部4家上市的園林工程設計公司入駐。”“北京交通大學智能交通創新園年底將啟動,中國智能交通系統有限公司等上市企業將入駐。”“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創新園年底開園,到時候國際交流與出版,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知名企業將形成聚集。”
“在中關村航空科技園內,圍繞我國航天、航空領域的特種裝備加工需求,初步形成了國內飛機自動化裝配系統研制能力。”
“教育部將北林大生態環保產業技術研究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增批了70名全日制碩博指標,采用校企雙導師制,為產業定向儲備應用型人才”。
為加強產業項目落地,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還協調政府資金、大學資金和社會資本,共同建立了面向中關村科學城高校院所早期項目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在清華大學‘水木啟程’基金試點取得良好效果后,2013年會繼續推廣成立產業化基金”。目前,中科院北京分院也成立相應基金并投入運營,北大、北航、北理工等正積極籌備。
伴隨產業環境的不斷優化,各類優秀人才也紛至沓來,猶如鳳棲梧桐。據了解,目前中關村科學城項目共吸引“千人計劃”、“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高端創業人才56名。
所有的努力最終目的都是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在這些建成項目中,“組織簽約授牌單位梳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項目57項,其中重點項目14項,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8億元,預計達產后年銷售收入達到80億元。”截至目前,累計納入中關村科學城項目儲備庫的產業化及現代服務業項目共計204項。
成績背后隱憂漸露 破局亟待機制創新
面對中關村科學城正如火如荼的建設,作為最早進入作為最早進入中關村創新平臺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的一員,王春生認為,科學城的建設作為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一要突出規模,二要體現出創新能力的具體指標。40多座高樓拔地而起的規模顯而易見,對于創新能力指標,“只有做成產業化,才能體現創新能力”他進一步解釋。
當初為了保證各產業園的入駐項目能夠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科學城工作組曾花費大量精力聯合400多家單位,繪制了42個產業園的產業鏈圖。“每個產業園在它產業鏈的上中下游應該招什么樣的企業都有細化。”有了產業鏈圖,有了海淀區的“6+1”戰略新興產業,中關村科學城未來聚集什么樣的企業,計劃非常明確。針對這些產業鏈上的企業,“有給予產業化資金、配套支持特殊人才、市政府有總部獎勵政策、政府進行新產品的推廣應用、還有一些政府引導基金的投放等等”王春生對成功培育萬億級的產業聚集地,理論上很有信心。
然而,“海淀區從第三批簽約才真正進入到中關村科學城項目里去”,之前的項目布局沒有參與,之后卻承擔科學城建設的主要任務,并且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所有成員均為兼職,種種尷尬,讓王春生覺得海淀在建設中關村科學城過程中,壓力不小。
據透露,目前個別科學城項目進度滯后。既有土地使用性質調整困難、改擴建過程中“壓紅線”的等問題影響項目的進展,也有個別聯合招商的產業面積未能交付。各種原因下,2010年啟動的中關村科學城項目,如今時間過半任務還為完成一半。
當初,2011年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成立,北京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為組長單位,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政府、中關村發展集團三家為副組長單位,由這四家單位共同推進科學城建設。眾所周知,中關村科學城整個物理空間幾乎都在海淀境內,所有釋放的產業空間產生的經濟價值,都與海淀的經濟建設密切相關。海淀無疑具有最強大的動力去推動科學城建設。
據介紹,在科學城建設過程中,海淀區成立了中關村科學城地區建設指揮部,海淀區規劃局、區建委、區土地局以及海淀四鎮等部門,從規劃協調、環境治理、組織需求座談等方面積極奮戰,為40多座高樓的崛起竭盡所能,使出渾身解數要與北京市一起創造著這歷史性的大事件。
然而今天,面對所有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人員都是兼職工作、“很多工作涉及到市里面規委、建委、土地局”區級單位難以協調市級單位的實際困難,海淀勇挑科學城建設的重任壓力山大。
隋振江書記曾說,海淀不是參與科學城建設,而是主要建設單位。從整個海淀建設三大功能區的提法中,把整個南部地區建設直接叫做科學城便可見一斑。因此,盡管面對困難,海淀仍然不辱使命。
王春生說,下一步,科學城工作組將從第四批簽約項目開始嚴格把關,要求各建設項目就產業定位、面積共享、聯合招商、搭建公共平臺等方面簽訂承諾書。同時,也希望參照張江模式,在海淀獲得土地規劃指標的權限下放,以此加快推進科學城的建設。